
「社會系畢業到底要找什麼工作?」
從過年親戚的質問到深夜睡前的焦慮,對於「踏入職場」的迷惘似乎成為了每個社會系學生的永恆難題。為此,社會系學會於 4/22 舉辦了「行行出社會」系友分享會,邀請已經踏入職場的各路系友們回到熟悉的社會系館,向迷茫的大家分享自身的職涯選擇與職場心得,解答當天參與者們五花八門的問題。而如此寶貴的經驗,更需要與大家一同分享!因此,我們記錄了當天四個部門中部分時段的討論內容,希望能讓當天不幸未能到場的大家當作參考,也解答關於這些部門的常見疑惑。
公職部門(第一時段)
在公職部門中,我們邀請了目前就任於社會行政科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陳佩琪前輩、行政院主計處的劉承易前輩、文化策進院的葉昀昀前輩,來和我們分享走入公職的歷程,以及社會系在公部門的生存心法。
當初如何進入公職?
「因為大四那時候蠻焦慮的……又不想念社研所,感覺考公職應該是最簡單的,所以就考了應該最相關的社會行政。」陳佩琪前輩說。她大四就決定不念研究所,選擇報補習班準備國考,就在大四時同時修課與準備考試。雖然首次落榜,但仍選擇再嘗試一次,後來順利考入台北市社會局。
劉承易前輩則在退伍後先赴私部門進行市場調查相關的工作,接著做了中研院的調查研究。雖然當時對公職有點排斥,覺得「大家聽到台大畢業去考公務員,就覺得很廢。」但後來回到社研所,並在進行量化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對統計產生興趣,也剛好了解了主計處的工作內容與職缺,就決定報考。而對於考試本身「其實沒有到很輕鬆,可能要練一下。⋯⋯因為國考考的社會學跟我們學的社會學有點差距,可能需要買一些針對國考的教材。國考考的統計也跟我們學的統計有點不一樣。」若希望參與公職國考,或許還需要更多準備。
而葉昀昀前輩並沒有走國考的路,而是基於參與大新社、日日春等倡議與社會運動的經驗,一開始在跟著克先老師在轉促會做相關的調查案件,擔任約聘研究員,後來進一步轉任到文策院。昀昀前輩也建議「如果對哪個公部門有興趣,可以找找看他們的約聘工作,就可以很輕鬆地『像做田野一樣』,去體會一下那個單位的氛圍。」
公部門的工作型態是什麼?
「我覺得公部門可以分成兩種職場文化⋯⋯直屬長官是『政務官』或『事務官』差很多。⋯⋯政務官是政治任命的,他們會有任期之內想要完成的一個藍圖,工作的性質就會很像政治幕僚。⋯⋯如是事務官的話,就會像比較典型的公部門,是在整個科層體制之下,是必須要去適應的。」葉昀昀前輩在促轉會任職時,由於是任務型機關,和 NGO 的風格其實有點類似,但多了一點政治與政策的視角。而由於政務官任職,整體的工作內容「就像幫老闆思考他每個場合該如何發言,去掌握公務體系的業務執行狀況。」但後來進入作為行政法人的文策院後,工作內容則更接近一般公部門「接觸到很多行政機關的常態,比如說編預算、管考系統、執行率等等,其實也可以很用很一般私部門的方式去理解它。」
同樣在偏傳統公部門的陳珮琪前輩則表示「社會行政不管到哪個縣市都很操啦,有蠻多心血在裡面的。」而工作內容上,「大部分的時候比較穩定,變化性很小,可以預期一年內,可能就3月、9月、12月各會忙什麼事情。」另外,在公部門的工作也有獨有的價值「雖然公部門的工作有很多瑣碎的事,但也發現說有些同事願意提出某個規定不合理、公部門的權力放太大、沒有跟民眾揭露清楚等等的。如果願意觀察、提出問題的話,我覺得有很多事情是還是只有公部門才有辦法做的改變。」
公部門的職場環境怎麼樣?
陳珮琪前輩先談到職場上與上司的溝通模式「像我們現在的主管大部分都可能是三四十歲左右的人擔任,可能背景、認知存在一點差異,就是像大家跟長輩溝通,可能要適應一下。」而對於整體的環境而言「雖然公部門裡面的人好像不太會去抗議(環境),⋯⋯但是如果願意講的話,我自己覺得我的同事們、其他主管,大家都蠻願意處理的。」
劉承易前輩則提到「公職很看當時的長官是怎麼樣啦,像我們現在的處長就人很好,所以基本上我覺得那個氣氛還不錯。」雖然各部門的環境常因主管風格而有所改變,但整體而言,前輩也觀察到「我覺得其實在霸凌事件之後,整個體制有改善非常多,大家開始非常關切每個人,整體改善蠻多的。」
公部門的福利待遇如何?
「對於科技業來說,可能公職的薪水沒有很高,可是我覺得文科學生來說的話,在起薪的部分就好很多,因為今年好像要加薪水,基本上公職剛考進去,科員應該就至少有50000多。⋯⋯如果要兼顧生活品質跟薪資的話,公職算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劉承易前輩提到,除了相對優渥的起薪外,公職的職場福利也很不錯「公職還有一些優勢,比如一些補助,結婚生小孩有補助,或是小孩下課,可以先去接小孩再來,或可能直接接到辦公室。另外,如果要跟銀行申請什麼貸款,給的利率也比較好。」
葉昀昀前輩也提到「公部門通常可以請公假進修,看單位允許,大概就是一個禮拜一天。所以,蠻多人都會在公職做一做,有一點倦怠的時候,就一邊去考博士班進修,然後就一邊工作,一邊念博士班,同時保有一份正常穩定的收入。」公部門相當鼓勵個人進修,勞動條件也有制度保障,體制相當健全。
另外,三位前輩都提及,自己任職的部門有實行彈性工時,可以在自行決定 7:30~9:30 中的到班時間,雖然沒辦法遠端工作,但整體也保留一些彈性。
第三部門(NGO/NPO)(第二、三時段)
在第三部門中,我們邀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柯穎瑄前輩、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杜思誠前輩與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前輩,來和我們分享在第三部門中特質、人才需求等工作樣貌。
第三部門的工作型態是什麼?
和許多人想像可能不同,NGO、NPO 工作者並不是時時充滿熱情,偶爾也會失去動力,然而因為工作自己找、自己指派的,所以較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自我實現,卻也容易出現因自我效能感高而過度自我剝削的問題;此外,在第三部門中的工作者大多對相似議題感到興趣,在同溫層中可以活得很開心,卻也可能因為只活在較為封閉同溫層中,而無法向非同溫層者倡議,比較難達成目的。最後,第三部門會餓死嗎?前輩們表示雖然薪資不能讓他們過上富裕生活,但生活還是可以過得下去,不會餓死哦。
第三部門需要怎樣的人才?
行銷募款
杜思誠前輩表示,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預算有六成是募款而來,因此需要專職人員負責行銷與募款,許多第三部門亦有相同的需要,雖然需求相當龐大,然而如張希慈前輩說的:「懂行銷,又懂議題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第三部門中的行銷人員所做的是行銷理念,除了懂得潛在投資者的需求,也需要了解議題與倡議的背後的理念與精神,具有這類跨領域能力的人才不多,在很大的需求下顯得相當珍貴。
數位轉型、資料科學
杜思誠前輩說,在公聽會等特定場合,如果能夠對於反對、贊同者發言編碼並進行統計分析,會對於未來倡議很有幫助。然而,張希慈前輩提到,第三部門的資料量往往不大,工作者也大多能夠直面服務對象,工作者能夠直接掌握服務對象面貌,相對而言不需要透過資料,此外,對於充斥文史工作者的第三部門而言,冰冷的數字統計資料較難引起他們的共鳴,資料分析較難受到組織的重視,擅長資料分析的工作者可能因而找不到夥伴。在第三部門中數位轉型、資料科學人才的需求正如柯穎瑄前輩所說:「或許需要更優秀的軟體或程式,但使用情境較少。」
學生如何創立社會企業?
學生如果想在畢業後將自己經營的社團轉為社會企業,張希慈前輩認為團隊中首先需要有一個願意發瘋的人,發瘋的意思是能夠承擔一兩年沒有薪水也能夠支撐下去,創業的過程艱辛且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與風險;接著,可以去參考同樣由社團轉型的企業模式,因為如果想要將社團存續,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擔任志工當成副業、創辦企業、加入社會企業的某個部門、將資料開放等,因此可以了解不同模式的經營方式、成本與風險,再評估自己適合哪一個模式。最後,柯穎瑄前輩提醒我們:「請大家把握學生身份,NGO工作者都非常願意無償提供有價服務!」前輩們都相當願意提供學生幫助,只要記得在詢問時有禮貌,一定能從前輩身上學到許多。
媒體影視(第一時段)
在媒體影視的部分,我們邀請到了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游羽棠前輩、影視自由工作者林誼如前輩以及安大風公司的製作人鍾翰前輩。三位前輩都對於社會學、社會系如何與媒體影視產生聯繫給出了一些答案,但對於還生活在這棟社會社工系館的同學們,第一個問題或許會是:
當初如何走進媒體影視?
在這題上,擔任商周記者的游羽棠前輩表示自己是先就讀新聞所,並以新聞所的學歷進入天下成為實習記者。前輩也分享自己在求學時期便會將課堂上滿意的作品集結當作作品集,在人物寫作的作業也盡力做到讓自己滿意。至於為何是進到商周,前輩也分享他認為相對於日報或新聞台,雜誌會呈現出較長的篇幅,也更能允許自己的觀點出現,才選擇進入商周並持續至今。
影視自由工作者林誼如前輩曾憑著短片作品《踮腳尖》入選柏林影展,他表示自己在大學期間就積極參加紀錄片相關的課程,也有雙主修生傳系,並在光點華山打工,也因此結識許多影視科系的學生,以及在劇組學習,幫助其認識更多人組成劇組。
媒體影視與社會學的關係與距離
而在媒體影視中,社會學的背景又會有什麼優勢或劣勢?鍾翰前輩表示,社會學可以看出社會中的關注焦點,掌握核心觀點就可以炒作出內容,進而獲得流量。
但非本科出身,還是會對求職、爭取機會產生影響,因此更需要透過實際的經驗與熱忱告訴對方自己是適任的選擇。
職場心法分享
對於希望踏入媒體影視的後輩,幾位前輩也提供了經驗分享。游羽棠前輩分享了在他做報導的過程中,編輯時常問他的問題:why now, why everyone, why here? 前輩表示,在撰寫報導的過程中應該理解自己的受眾,更要了解自己的定位。而鍾翰前輩也鼓勵大家,無論有身麼樣的想法,想要投身創作抑或是製片助理,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做!
管理行銷(第一時段)
在管理行銷組,我們邀請四位業界前輩前來分享,包含永灃環境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楊先懿、FLH 費米智慧家庭的石孟潔等等。以下每個小標題為參與同學主要的提問,並呈現前輩的回應與討論。
社會系相對於管院的學生有什麼優勢?
有前輩提到,管院的學生不一定能問出好問題,很多時候會嘗試將理論套用至個案上,卻忽略個案背後的脈絡或情境。他希望,學生要有「問對問題」的能力,例如:個人的經驗和見解,可以為職場帶來什麼實際的解方?
石孟潔則表示,管院學生有點缺乏對於該產業的 insight,會複製工廠生產線的成果,沒有太多個人的想法,有點可惜。然而,如果是社會系的學生,他會告訴我們明確的想法,包含每個行動背後的原因。「見樹又見林的觀點,不是任何系、參與什麼社團就能培養出來的。」社會系的學生很好用,會有能者過勞的感覺。社會系對人的理解比其他科系更深刻,能瞭解對方的需求。例如 TA 是 45 歲以上的男性,網站改版就會派上用場,能比較快的理解要溝通的對象是誰、喜歡的事物。
另有前輩提到,大學還是做很多和現在職務無關的事。與其找硬技能,不如先盤點自己的優勢。石孟潔則回應,「社會系的跨部門溝通能力很好。」他們知道自己能提供不同部分什麼價值、用哪些價值能達到雙贏局面。因為和不同部門溝通,會需要不同 domain knowledge。如果對於數位一竅不通,可能會訂出不合理的 DL。所以要主動了解對方的需求。
從事數據分析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技能在大學培養?
從事數據分析的原因,往往來自於重視數據帶來的影響力。有前輩認為,看數據,能讓消費者更買單。看數據,能讓具體應用被理解。懂一點點,讓我們在討論到這些話題時不會恐懼,也較能和工程師等背景的人溝通。因此,他不會說社會系的背景能直接連接到現在的工作。不過,和不同利害關係人溝通時,我們能有策略地針對不同層級的關係人(社區、政府、企業等),提出我們的倡議策略,這便是好的開始。
關於所需的技能,則視情境而定。有前輩認為,他的工作需要銜接質化和量化的內容,因為他需要以網站的行為數據,去和寫深度新聞的記者溝通。他的目標,是透過搜尋引勤的熱門話題,來討論新聞如何優化、增加轉換率。石孟潔則表示,可以直接進入此領域,並從中瞭解該系的職務與能力。像是有些需要 GA4(Goole Analytics 4,是資料分析師的相關證照)去處理廣告點擊率等概念,若我們有統計基礎便能自然上手。因此,統計也是另一個社會系的訓練能帶來幫助的部分。另有前輩表示,GA4 在社研法學到的技能就已經足夠了,包含從數據看到現象後去詮釋、基本的程式能力(Python、SQL)等等,未必會用到那麼多理論、技術。不過,具體需要什麼能力應透過「實習」去瞭解,再透過明確的修課計畫參考。
當 ESG 顧問的優勢是什麼?需要什麼具體的能力?
楊先懿表示,當顧問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接觸很多產業,透過服務不同產業的客戶了解不同領域,這對職涯發展初期探索各領域的需求很有幫助。另有前輩提到,許多企業為了合乎法規或展現自己的永續績效,會委託我們協助出具永續報告書。另外像是淨零路徑、永續轉型等策略行動,企業內部需要組織推動、規劃需要顧問協助產出藍圖等等,這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實務面所需要的技能上,舉例來說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是其中一個協助企業推動生物多樣性管理會用到的工具;它讓我們透過疊圖分析等方式,協助企業針對工廠或供應商的點位,鑑別生物多樣性的風險與機會,讓我們後續提供的管理建議更有佐證與科學支持。不過,因為不同公司提供的服務、以及不同職位會觸碰到的工作範疇,在顧問業中都是有很多可能性與機會的,因此這份職業所需更具體的能力,推薦大家透過「實習」去深入瞭解,以做為未來轉正職的參考。
在沒有行銷背景的情境下,如何培養行銷能力?
石孟潔表示,學生可以先專心準備行銷面試的作品集,進而有機會爭取到第一份工作,作為未來深入發展的基礎。然而,社會系的問題可能是:沒有教太多怎麼行銷自己,或如何行銷自己的專業能力。因此,我們也應嘗試具體記錄我們的經歷與關鍵成果,像是透過人數呈現我們的專案帶來的影響力。此外,我們也很需要資料溝通、向上管理的能力。當我們能給老闆一個明確、具體的方案,才能比較有說服力、影響力。
轉自台大社會報 作者:古采彤、洪一亘、張睿恩、余承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