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當科技成為「理所當然」,而社會企業成為「道德模範」
講者:楊菡茹(B96台大社會系系友友,愛丁堡大學管理學博士生)
主持人:陳東升(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5/1/8(三)12:30-14:00(前三十位入場報到聽眾可領取餐盒一份,敬請準時入座)
地點:台大社會社工系館R319
演講語言:中文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THrFwEC77frazsAx7
(會後備有茶會,歡迎交流)
演講簡介:
以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934年的經典著作《技術與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sation)為基礎,楊菡茹提出了「科技作為一種現象」(Technology as a Phenomenon)的觀點。她認為,科技不僅是我們使用的工具(artefact)或日常的實踐(practice),更是一個「創造意義」的過程——即科技的存在影響著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主流的觀點認為科技與社會兩者相互影響。然而,從「科技作為一種現象」的角度出發,研究的重點不只是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而是進一步追問:科技的意義從何而來?為什麼科技會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又是如何形成這種認知的?換句話說,真正的問題不是科技如何創造意義,而是我們為什麼認為科技具有創造意義的能力。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作為一種同時追求社會使命與商業目標的新型組織,常被認為是「道德的」(ethical)。這種道德形象讓人將社會企業視為一種「道德模範」(moral exemplar)。但值得深思的是:像科技被建構成「理所當然」的邏輯一樣,社會企業又是如何被塑造成一種「道德」的象徵?此外,這種「道德性」如何在英國的新自由主義背景下,促進了公共服務私有化的正當性?
當「理所當然」的科技與「道德性」的社會企業相交時,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當科技融入社會企業後,社會企業中的「道德」概念是否會因「科技具有創造意義」的觀念而被重新定義?
講者介紹:
楊菡茹(Han-Ju Yang)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取得社會學學士及管理學碩士學位,現於愛丁堡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學位。在投身博士研究之前,她曾於KPMG和IBM等科技顧問公司擔任管理職位。這些經歷不僅讓她得以深入了解科技的前沿發展,也促使她持續反思:科技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意義、科技崇拜背後的合理性,以及科技倫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