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演講系列】
講題:組電腦的人:台灣電腦產業史
講者:鄭芳芳Honghong Tinn(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科學、科技、醫療史研究所以及電機與電腦工程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吳嘉苓(台大社會系教授)
時間:2024/12/30(一) 15:30-17: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會後備有茶會,歡迎交流
演講簡介
鄭芳芳博士在這次演講中將介紹她即將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於二〇二五年一月七日出版的英文新書—《組電腦的人:台灣電腦產業的新創與歷史》(Island Tinkerer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Computing Industry)。一般大眾所想到的台灣本土的組裝電腦熱潮可追溯到一九八〇年代,STS學者與社會學者也可能馬上聯想到當時台灣廠商仿冒蘋果電腦所引起的爭議。組裝電腦這回事,從那個年代開始成了台灣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電腦拆解、租裝、改裝這樣的科技實作,其實在台灣還有幾個前例。本書將租裝電腦這個科技實作追溯到交通大學在一九六〇年代經由聯合國技術援助引進台灣第一台大型電腦(mainframes),以及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時為交大研究生的謝清俊、蔡中川,與時為台大學生的林百里、梁次震等人所各自發展出來的兩台台灣本土自製迷你計算機(minicomputers)。藉由租裝電腦這個科技實作與文化的角度,本書爬梳台灣人自一九六〇年代到二〇二〇年代發展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歷史。
台灣的電腦史為科技史與科技與社會研究帶來幾個理論上的貢獻。首先,從使用者研究(user studies)以及科技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的角度出發,台灣組裝電腦的歷史展現了科技使用者,在本書特別是一群修補匠(tinkerers),遠從一九六〇年代的冷戰時期開始,就已參與推動大型電腦以及迷你電腦在台灣的廣泛使用。再者,從歷史行動者能動性的角度來看,本書紀錄一連串台灣的歷史行動者與國際組織與公司的協商、合作、甚或對立。台灣的歷史行動者,除了在技術上巧妙拆解、改裝、重組電腦硬體與軟體,在政治與商業上,也得保持靈活身段,機警尋找技術合作、轉移、與獨立的契機。本書透過台灣的電腦產業史來說明,科技史不是用以記錄直線進步式的線性技術發展,而是用以理解科技使用者所展現的能動性(agency),以及他們對技術物的成形與對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講者介紹
鄭芳芳 (Honghong Tinn) ,台大社會系學士,新聞所碩士,康乃爾大學科學與科技研究所博士。專長領域為科技史。除了Island Tinkerers 一書,她在Technology and Culture、Osiris、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等期刊發表過關於台灣一九八〇年代的電腦組裝文化,台灣冷戰時期的經濟計畫與電腦,及經濟計畫與演算法歷史的研究論文。她曾擔任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書評主編,目前該期刊的編委群之一。也曾經選舉擔任科技史學會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的理事,目前擔任該學會經由選舉產生的提名委員。
![](https://sociology.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30-鄭芳芳演講海報-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