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多元化、在地化、制度化

講題: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多元化、在地化、制度化

講者:
林國明(臺大社會系教授兼師培中心主任)
葉欣怡(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主持人:陳東升(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5/3/6(四)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本講座勾勒《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一書的主題內容,分享講者參與推動審議民主的經驗,介紹台灣審議民主的實踐如何因應環境變遷,呈現多元、在地化與制度化的發展特性,進一步分析審議實作如何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方和場域展現多樣化的制度設計與運作特質。

台灣審議民主發展之路

林國明提到,台灣的審議民主發展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他指出,2000 年政黨輪替後,台灣進入民主深化的關鍵時期,這與國際上審議民主的轉向相互呼應。當時,民主制度的設計仍主要依賴代議民主,而審議民主的推動則是為了補足其不足之處,使政策決策過程更具包容性。他舉例說明,過去在政府政策制定中,公民參與往往流於形式,政策決策大多由政府專家或少數利益團體主導,公民無法真正影響決策方向。然而,審議民主的出現,讓公民得以透過討論和協商,參與政策形成,這個轉變代表民主發展的深化。

林國明強調,台灣的審議民主發展並非自上而下的政策變革,而是來自於學界、政府與公民社會的長期實踐。他回顧 2001年以來的發展歷程,認為審議民主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透過社會實踐所形塑的模式。他將台灣的審議民主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波高峰期(2002-2008年)和第二波高峰期(2014年至今)。前者主要受到國際審議民主潮流的影響,而後者則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公民社會更為活躍的背景下而進一步發展。太陽花學運讓公民意識大幅提升,許多青年開始積極參與政治討論,政府也開始嘗試導入審議機制,如參與式預算和審議社造,來回應社會訴求。

林國明接著探討審議民主的核心理念。他認為,民主制度應賦予公民參與政策制定的機會,而這種影響並非透過「比大聲」來決定,而是透過理性討論與公共論述來實現。林國明指出,審議民主需要精心設計的程序,例如提供詳盡資訊、專家意見以及主持對話的機制,以確保討論品質。他分享 2002 年全民健保二代改革與後續代理孕母議題的審議經驗。當時,時任總統意識到健保改革需納入公民參與,因而邀請他與其他學者參與。他們先在社區大學試行後,認為公民會議成果良好,才後續應用於代理孕母議題的討論。最終會議結論也真正影響了政策走向,顯示審議民主在政策制定中的潛力。

在談及台灣審議民主的演進時,林國明特別提到「進化」一詞的意涵。他解釋,這裡的進化並非單純的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而是強調審議民主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形成更符合台灣社會需求的模式。他以 2002 年到 2008 年間的發展為例,指出當時審議民主的推動主要來自政府與學界的倡導,但因缺乏公民自主參與,最終影響力有限。而 2014 年後的發展則更強調廣泛公民參與和彈性,因此後續推動的各縣市參與式預算及審議社造,執行門檻降低,使得更在地的參與成為可能,以審議社造為例,即由鄉鎮市區公所辦理,真正將審議精神深入社區。

台灣審議民主實踐經驗

林國明老師也分享更多元的審議經驗,例如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林國明與團隊成員在兩年內辦理超過 150 場公民審議,共有超過 4000 名高中老師、高中生、高中家長參與審議討論,共同檢視學習歷程檔案計畫可能遭遇的執行問題。最終審議結果不僅實際影響政策,也影響後續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實作,往後入學的高一學生每個人皆能得到準教科書的學習歷程檔案指引手冊。林國明強調,學習歷程檔案的案例更顯示出第二波審議民主的特性:問題並非已經被專家界定清楚再由民眾討論,反而是由公民共同討論以界定問題,並在討論中找尋解決方案,這即顯示第二波審議民主的多元化特性。

葉欣怡接著進一步分享審議民主在台灣的實踐經驗。她回顧審議民主如何從國際學術討論進入台灣的政策場域,並分析了不同案例的成效。她強調,審議民主的核心在於創造有利於對話與協商的空間,並確保所有參與者的意見都能夠被公平對待。她舉例,自 2016 年起,文化部推動文化論壇,每年有 30 至 40 個民間團體申請,約 10 至 20 個獲准舉辦,讓民間組織有機會提出議題,改變了以往由公部門主導的模式,顯示民間在審議民主中的主動性,也反應第二波審議民主由下而上的特性。不過葉欣怡也指出,第二波審議民主雖擴大了參與廣度,但討論深度相對降低。她認為規劃者必須在其中權衡考量,她分享自己參與的案例,曾先舉辦五場廣泛型的公民審議,再選出數十位代表進行第二次深入討論,以兼顧廣度與深度。

葉欣怡最後分享她多年推行審議民主的感想。她認為相較於過去剛開始推動審議民主時的挫折與阻礙,現在當她向公部門提出審議民主相關活動或計畫時,已較少面臨必須解釋審議民主為何,或者審議的意義何在等問題,許多曾經參與審議的一線承辦人員也隨著職位輪調,努力傳承審議經驗到各公部門單位,葉欣怡認為這是審議民主在臺灣已逐漸深化的證明。

最後,林國明與葉欣怡都強調,台灣的審議民主發展仍在持續變化當中,未來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方向。他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讀者一個理解台灣審議民主歷程的視角,並激發更多討論與實踐。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