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互動中的身分建構:會話分析取向

講題:社會互動中的身分建構:會話分析取向
講者:劉叡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洪晨碩(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5/5/29(四)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演講語言:中文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本次演講者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劉叡穎。演講內容聚焦在會話分析方法,探討日常口語互動如何建構社會地位、關係與身份。劉叡穎以華裔美國人「美國化」(americanized)為例,揭示世代與語言取向(orientation)上的關聯,並藉此示範會話分析在解析社會互動及社會結構的應用價值。

劉叡穎說明,會話分析在社會學研究上關注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實際使用,例如,如何透過語言達成社會行動。會話分析的核心是探究日常口語互動中的秩序與結構,深受高夫曼(Goffman)的互動秩序(interaction order)觀點與葛芬柯(Garfinkel)的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影響。劉叡穎強調,研究資料必須是自然情境中的會話,因此會話分析經常採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紀錄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互動,而非在人為或實驗室的情境中進行會話紀錄,如此才能捕捉真實的語言實踐。

劉叡穎以一個美國華裔群體研究為例,探討不同世代的華裔美國人如何在口語互動中建構並表達自身的族裔身分,並且如何實踐「美國化」這個概念。她的資料來自一項在美國 UCLA 醫學院進行的大型研究計畫,該計畫主要目的是探討高齡長者對參與臨床試驗的態度,其中主要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美國華裔長者。劉叡穎補充說明,雖然焦點團體訪談形式不同於日常對話,但由於該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理解參與者對臨床試驗的看法,因此從研究「族裔世代觀點」的另一研究視角而言,仍可將之視為一種自然的語言互動情境。

在此研究中,焦點團體訪談對象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在外國出生並移民至美國的第一代華裔,另一類則是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以後的華裔。劉叡穎指出,兩代人對族裔身分的敘述表現出三大明顯差異:第一是異質性(heterogeneity)與同質性(homogeneity)的差異。第一代華裔傾向以同質性的方式描述華裔群體,例如他們常以「我們華人都⋯⋯」這種概括方式表達群體特質。而第二代之後的華裔,則強調群體內部的異質性,通常會用「據我的經驗⋯⋯」或「我認識的人之中有些人⋯⋯」等較為保守且具體的表達方式,避免以刻板印象概化所有華裔經驗。

第二個差異在於族群成員的身份意識。第一代華裔較少特別強調個人的背景,而是直接以「我們華人⋯⋯」這樣的方式進行描述;而第二代華裔在發言前通常會明確建立自己的族裔成員身份,並強調自身在華裔社群內的經歷或背景,例如他們常提到自己成長於華人社區,或家庭背景與中國有關,以建立自己批評或分析華人族裔的資格與立場。舉例而言,一位第二代華裔受訪者在談及華人面對風險的看法時,特別強調「我是舊金山中國城長大的」,以確保自己是以「內團體」的身份立場發言,這種語言策略凸顯他們對族群內成員身份的高度敏感與自覺。

第三個差異是對華裔脈絡的理解。第一代受訪者在討論華裔問題時往往僅限於華人社群內,甚至有時被問及「華人為何較少參與臨床試驗」時,會認為這樣的提問是一種冒犯,懷疑研究是否帶有偏見,認為也應該去問美國白人同樣的問題,而非只針對華人;而第二代華裔則傾向於將華裔議題放置在更廣泛的脈絡之中,包括亞裔甚至其他少數族裔。他們能夠理解此研究的目標是為了提升整體少數族裔在醫學研究中的代表性,而不僅僅局限於華裔。例如在討論如何促進華裔參與臨床試驗時,有受訪者主動將話題擴展到其他少數亞裔(如:越南裔)或拉丁裔群體,展現出他們對整個美國社會多元族裔議題的更廣泛理解與關注。

劉叡穎認為,這些語言互動中的細微差異,顯示了華裔美國人不同世代對「美國化」的理解和實踐。第二代以後的華裔展現出更高的異質性取向,更注重群體內部差異與自身經驗,對於族裔身份也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他們的言談中更常出現避免刻板印象的表述方式,並對代表性與族群間的關係有更深刻的體認。

劉叡穎最後重申,會話分析的價值在於揭示社會歷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透過觀察自然情境下的互動,會話分析能深入理解族裔身分認同、美國化與文化適應等內在心理歷程。這類社會現象通常難以在日常生活中以系統性的方式衡量:行為觀察無法直接探究受試者的內在認同,而訪談和自陳量表則難以在自然狀態下進行,且受試者未必願意或能夠準確表述自己的觀點與態度。相較之下,會話分析以語言表達為社會行為的載體,提供了在自然情境中探究並驗證這些內在歷程的另一條路徑。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