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父記:臺灣民主化中,看見知識社群的身影

講題:訪父記:臺灣民主化中,看見知識社群的身影

講者:

瞿筱葳(《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作者)

瞿海源(《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瞿海源評論選》作者)

主持人:曾嬿芬(台大社會系教授)

時間:2025/2/25(二)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演講語言:中文

本次講者為瞿筱葳及瞿海源,兩位講者甫出版新書:瞿筱葳出版《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書寫父親社會學家瞿海源積極參與台灣社會改革的歷程;瞿海源教授出版《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瞿海源評論選》,精選解嚴前後以來三十年來的評論文章。此次演講邀請父女同台,進行新書發表,一起探索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知識社群。

►《訪父記》的出版背景

瞿筱葳提到,《訪父記》的起源來自於一次家庭聚餐後的偶然對話。當時父親瞿海源已計畫由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為其撰寫口述歷史,但瞿海源認為由瞿筱葳進行書寫,也許能有更生動的呈現方式。這番話促使瞿筱葳開始構思,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父親的故事,但她並不想寫一本傳記,而是希望透過更具文學性的方式呈現,讓這本書不只是關於名人的敘述,而是能夠穿越既有框架,進入更廣泛的讀者群。

►以文學調和社會事件、知識社群與家族史

瞿筱葳認為,如何以文學手法來調和社會事件、知識社群及家族史之生硬內容,是《訪父記》撰寫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她希望避免傳記式的枯燥敘述,而是讓這本書成為一場跨世代的對話,一場探索父女關係與知識傳承的旅程。她提到,在書寫時,她刻意使用敘事性的方式,將父親的回憶與自身的觀點交織在一起,使內容更具故事性。此外,瞿筱葳也試圖在知識分子的敘述中融入更多情感與個人視角,使其不僅僅是政治與社會運動的歷史紀錄,而是一種身體感、經驗感的再現。這種寫作方式讓她能夠以較為親密的角度,描繪父親如何在社會改革運動中扮演角色,並與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相互影響。

►遙相呼應的 g0v、科學月刊及澄社經驗

瞿筱葳在演講中提到,當她參與 g0v 黑客松(hackathon)時,意識到這種新型態的公民參與模式,與父親瞿海源當年的「科學月刊」與「澄社」經驗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科學月刊部分,瞿筱葳提到,她在研究父親過去的工作時,發現了《科學月刊》第零期的人員分工表,上面正是父親瞿海源的字跡。這讓她驚訝地意識到,《科學月刊》的運作方式與 g0v 黑客松的組織模式十分相似,兩者皆依賴志願協作、自主分工,以及去中心化的推進機制。瞿海源也則補充,《科學月刊》的成立初衷是希望透過知識的力量來影響社會,他認為知識應該是共享的,而不應該只是學術圈內部的產物。這種理念也影響了後來許多公民科技社群的運作方式。

澄社對國會與公共政策的監督角色也與 g0v 的行動相似。澄社是 1989 年成立的知識分子社群,成員包括瞿海源在內,主要為關心社會議題的學者與專業人士,他們透過報章雜誌發表評論,也利用網路資料監督民意代表,試圖影響政府政策與公共討論。也因為澄社經驗與 g0v 宗旨的親和性,瞿海源也多次前往 g0v 分享其過往經驗,希望持續傳承、推動去中心的監督社群。

►父女對話的挑戰與理解的深化:「公民課本」案例

在問答環節中,一位觀眾詢問瞿筱葳,在訪談過程中,是否曾有過不歡而散的場面。瞿筱葳回答,與父親的訪談過程充滿挑戰,尤其是當她以當代觀點詰問父親的想法時,有時會引發不小的爭論;有些時候,瞿筱葳在訪談中遲遲得不到更深入的回答,她就必須不斷轉換問答方式,深挖父親當下未意識到的議題或回憶。

舉例而言,瞿筱葳提及,她在資料搜集及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父親曾參與過公民課本的課綱改革工作,但當時訪談時,瞿海源並未認為當時的工作有造成任何實質影響。但經過瞿筱葳深入比較公民課本課綱的版本流變,她發現父親的課綱修訂對後續的版本造成重大影響,編撰的教科書實際使用了六年,而後續版本也沿用其社會科學架構進行編撰,甚至可能因此影響了太陽花學運世代的公民意識。

瞿海源則補充,他承認自己與女兒在價值觀上有時存在分歧,但這些討論也能讓彼此更理解不同世代的觀點。瞿海源也提到,透過本書的出版,讓他有機會回顧自己的學術與社會參與歷程,更能讓年輕世代理解這段歷史。

►走過台灣民主化的知識分子:《我們需要不斷改革》

瞿海源談到他的新書《我們需要不斷改革》的出版背景,這本書收錄了他三十年來的重要評論文章,內容涵蓋了解嚴前後台灣社會改革的進程。希望透過這些評論文章,反映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變遷,並探討社會改革的挑戰與未來方向。此外,他回顧了自己多年來撰寫專欄文章的經驗,強調知識分子參與公共討論的重要性,認為社會變革不應僅依賴政府,而是要透過公民社會的參與來推動,這也是他多年來持續關注的議題。

他回顧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學術界的轉捩點,當時許多學者透過報紙專欄發表意見,形成了一個自由派的知識社群,透過公共論壇、報章雜誌、學術研討會等方式,積極參與社會改革,推動台灣民主化的進程。然而,隨著 1990 年代新聞自由的開放,學者的聲音逐漸被多元化的公民社會取代,專欄的影響力開始減弱,即便如此,他仍然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參與社會議題,而不僅僅是學術研究,這也是他多年來的信念。他回顧自己年輕時參與社會運動的經歷,提到戰後第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走上街頭,積極參與社會改革,例如反軍人干政運動,並透過報紙與公共論壇設定議題,引發政治人物的關注。

►公共討論與改革行動

他強調,台灣的民主化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過去的改革並未完成,仍然需要持續努力。在威權時代,知識分子透過專欄、報紙等媒體參與公共討論,推動社會變革,而在民主化後,雖然公民社會更加多元,但知識分子的影響力卻有所削弱。當媒體環境改變後,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再壟斷公共論述,而是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音共同競爭,這既是民主化的結果,同時也是挑戰。

他認為,社會的進步不應該依賴個別領袖或單一改革,而是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社會來監督與推動。他舉例自己參與公共電視改革、澄社等運動的經歷,說明即便有時候改革未能完全成功,但這些努力都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認為,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僅是提出批評,更重要的是提供建設性的方向,並積極參與改革行動。 最後,瞿海源提到,他的評論文章涵蓋了台灣政治改革、社會變遷、教育政策、公民社會發展等議題,他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台灣社會的發展脈絡,也希望能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入社會改革。他強調,改革並非短期行動,而是需要持續累積的過程,唯有透過不同世代的共同努力,台灣的民主才能更加穩固,社會才能真正進步。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