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s antinuclear movements before Fukushima Disaster

講題:Japan’s antinuclear movements before Fukushima Disaster

講者:安藤丈將(日本武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持人:何明修(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4/11/19(二)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 R319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本次安藤丈將的演講圍繞著日本反核運動的歷史,特別聚焦於福島核災之前的發展。他分析了反核運動的興衰以及其對日本社會和核政策的影響,並從政治結構、社會運動文化與媒體策略等多個角度切入,說明了反核運動未能成功改變核能政策的原因。

安藤認為,日本的核能政策由所謂「核村」(Nuclear Village, 原子力村)所主導,這是一個由官僚、產業界、媒體與金融界組成的強大網絡,推動核能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策略。核村內部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在研究與開發階段,由科學技術廳及地方核能研究機構負責技術突破;而在商業運營階段,則由通產省(今「經濟產業省」)及大型電力公司和製造企業主導,負責擴展核能基礎設施。核村內的利益相關者共同信奉發展主義意識形態(developmentalist ideologies),認為核能發展對於實現國家繁榮不可或缺。

在 1986 年車諾比核災之後,日本的反核運動達到了歷史高峰。女性在這一時期的參與尤其突出,她們在地方層面通過檢測食品中的放射性污染、組織生活合作社等行動推動了社區對核能風險的關注。然而,這些行動多局限於地方,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政治影響力。同時,媒體在車諾比核災後開始大量報導核能議題,引發了更多民眾關注,並促成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如在東京舉行的反核遊行,吸引了超過 2 萬人參加。此外,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也成為抗議的重要形式,全國多地的核電廠都曾是抗議的現場。然而,這些行動往往因缺乏國家層面的政治聯繫而未能持久。

安藤點出反核運動在發展中面臨多重局限,首先,性別規範(gender norm)的限制使得許多女性抗議者無法將精力投入到全國性的政治參與中。運動與主要政黨之間的斷裂也導致行動缺乏政治支持。1990 年代,日本社會黨(JSP, Japan Socialist Party)的勢力下降,民主黨對核能政策態度曖昧,進一步削弱了運動的力量。同時,核村內部利用媒體策略壓制了反核聲音,電力公司加大公關廣告投入,透過聘請名人和製作宣傳片改善核能形象。此外,法律與警察的打壓對抗議行動的持續性造成了嚴重影響,並通過媒體塑造激進運動者的負面形象,進一步降低了公眾參與的意願。

安藤進而提出「促進社會改革的低效率」問題,他認為即便反核運動者在基層表現得非常活躍,但他們的努力往往無法轉化為公共領域和政治機構中的實質性改變。福島核災後,社會對核能的質疑達到新的高峰,但仍未能改變日本的核能政策結構。安藤指出,民主黨政府依賴電力產業相關工會的支持,在核能政策改革上無法做出重大突破。同時,儘管媒體揭露了核村內部的腐敗問題,但公眾對直接抗爭行動的參與度依然低迷,這限制了運動的政治影響力。

安藤認為,日本反核運動在車諾比核災後經歷了重要的發展,尤其是在女性參與、媒體變化與直接行動方面,成功提升了社會大眾對核能風險的關注。然而,由於性別規範、缺乏政治聯繫及核村的媒體壓制,運動未能對核能政策形成有效挑戰。福島核災後,儘管公共輿論和司法裁決有所轉變,但反核運動依然難以在政治層面上實現重大突破。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