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ing for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Taiwan’s Popular Music

講題:Listening for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 Taiwan’s Popular Music

講者:Nancy Guy (Professor of Mu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主持人:何明修(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5/3/20(四)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本場演講主講人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音樂系教授 Nancy Guy。Guy 在這場演講中深入探討了臺灣流行音樂中環境意識的發展,並特別聚焦於音樂作品如何批判環境破壞與污染。她引用文學學者 Lawrence Buell 的理論,認為流行歌曲中的文化訊息是「環境想像的實踐」(acts of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Guy 提到,這些音樂作品不僅反映了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還能培養聽眾的同理心,使他們與地方產生連結,想像不同的未來,並加深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Guy 提到,自 1980 年代以來,臺灣流行音樂開始反映對環境惡化的關注,涵蓋污染、社會正義以及石化產業影響等議題。她指出,與英美流行音樂界相比,臺灣的音樂家更常創作與環境相關的主題,且不限於成名後的明星,許多新興或獨立音樂人也積極參與,包括羅大佑、朱約信(豬頭皮)、新寶島康樂隊、生祥樂隊等音樂人。她強調,這些音樂人的歌曲不僅是藝術表達,也是環境意識的載體,能夠激發聽眾對環境問題的行動與反思。Guy 引用文學學者 Lawrence Buell 的「環境想像」(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理論,認為流行音樂能夠通過四種方式影響聽眾:一是讓聽眾間接體驗他人的痛苦,包括人類與非人類;二是重新連結聽眾與地方;三是引導人們想像替代未來;四是增強聽者對自然世界的關懷。Guy 接著以實際的案例來說明她的論點。

Guy 首先介紹了羅大佑的〈超級市民〉,這首 1983 年發表的歌曲被她視為臺灣流行音樂中最早涉及環境惡化的作品之一。她提到,羅大佑當時已是流行音樂界的巨星,被譽為「流行音樂教父」,因此這首歌影響深遠。歌曲描寫臺北市的垃圾問題與淡水河污染,以諷刺的語氣批判垃圾問題。Guy 指出,1980 至 1986 年間,臺灣的草根知識分子開始關注環境惡化,而 1983 年蕭新煌的民調顯示,民眾對環境問題的不滿日益加劇。〈超級市民〉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成為環境意識興起的早期音樂指標。接著,Guy 提到了李安修的〈別人的心情〉,歌曲描述戀人在垃圾環繞的環境中約會,呼籲人們關注周遭的環境惡化,並警告噪音污染與戴奧辛等危害。Guy 認為,這首歌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環境問題敏感度的提升,顯示音樂作為社會議題表達工具的重要性。

1990年代以後,環境主題在臺灣流行音樂中蓬勃發展。Guy 介紹了黃品源的 “Clean up the world”,這首1995 年發表的歌曲涉及水、空氣污染及臭氧層破壞等全球環境危機。她也提到與垃圾及回收相關的歌曲,如朱約信(豬頭皮)的〈變形牽亡歌〉。Guy 說明,這些作品顯示環境意識在社會中的持續深化,並促進了回收與環境保護的觀念傳播。Guy 再舉新寶島康樂隊的〈船長要抓狂〉(1992年)和〈淡水河要報仇〉(2000)為例。她提到,〈船長要抓狂〉講述一名船長因石化廠污染而陷入困境的故事,反映了社區對工業發展後果的失望;而〈淡水河要報仇〉則以黑面琵鷺的視角,批判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她指出,該計畫最終因抗議而告吹,顯示音樂與環境運動的結合具有社會影響力。

Guy 特別深入介紹了生祥樂隊的雙唱片專輯《圍庄》(2016年),這是全球少見的以石化廠污染為主題的完整專輯。她提到,主唱林生祥與作詞者鍾永豐長期關注環境與社會正義議題,專輯聚焦高雄後勁與雲林麥寮的第五、第六輕油裂解廠造成的環境與健康危機。歌曲描述工廠排放的毒氣、乾涸的河流及居民的抗爭,結尾提出減少塑膠使用的希望。Guy 表示,這張專輯通過群眾募資籌得逾 260 萬新臺幣,並獲 2017 年金曲獎多項提名,證明其社會影響力和動員力。

在演講的最後,Guy 強調,流行音樂在臺灣環境意識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呼籲學界更關注這一領域,認為音樂作為「環境想像的實踐」,不僅反映時代精神,還能推動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她以吳明益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一書的序言作結,指出每首環境歌曲都蘊含對島嶼未來的想像,並得以喚醒對於地方的親近感和關懷。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