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Young people, climate change and reproduction in Australia
講者:Celia Roberts(Professor, School of Sociology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時間:2024/11/28(四) 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 R319
紀錄人:陳涵紀(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本次講者為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 Celia Roberts 教授。在本場演講中,Roberts 分享澳洲新一代年輕人在氣候危機和生育議題下的選擇與挑戰,探討澳洲年輕人如何理解並因應低生育率現象、氣候危機及社會期待和壓力,使他們形成獨特的生育觀念。在此研究中,Roberts和她的團隊深度訪談 36 名未生育的年輕人(介於24-35歲),包括 20 位異性戀及其他 16 位非異性戀(LGBTQ+)。
Roberts 指出,氣候危機相關資訊深刻影響年輕人的生育觀念。訪談中,大多數女性受訪者表示曾思考過氣候變遷與生育的關係,而男性則較少提及此議題,其中五位男性表示他們在訪談前從來沒有思考過氣候變遷與生育之間的關係。部分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已改變了地球的生態平衡,進而對未來兒童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他們擔心未來的世代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態與經濟挑戰,因此選擇不生育。另外,部分年輕人受到「人口過剩」觀念的影響,將減少生育視為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方式。部分受訪者認為,不生育是對氣候問題的正確道德回應。他們表示,減少個人碳排放及對地球資源的消耗,是避免進一步破壞地球環境的重要途徑。一些人甚至認為養寵物也將造成環境負擔,認為這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消耗。
此外,Roberts 強調,生育議題與性別和代際間的關係密切相關。例如,部分年輕女性表示,她們的父母期望她們生育,但她們認為這種壓力是自私的,並認為不應以犧牲下一代的未來為代價來滿足父母的期待。研究中發現,家庭及代際間的價值衝突往往使年輕人在生育決策上陷入兩難。Roberts 補充說明,澳洲的社會經濟壓力,如高昂的住房成本,也加劇了年輕人對生育的抗拒。他們普遍感到,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難為子女提供穩定的生活條件,這也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生育意願。
然而,Roberts 也指出,並非所有受訪者都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一些人仍相信科技的進步能夠緩解氣候危機,為後代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些人認為,儘管目前的環境挑戰嚴峻,但人類仍有能力通過科學技術找到對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
在 LGBTQ+ 群體中,Roberts 發現,這些受訪者對生育議題的態度充滿複雜的感受。一方面,他們欣喜於澳洲對多元家庭形式的接納,但另一方面,也擔憂在氣候危機下生育是否合乎道德。其中一位同性戀男性指出,雖然他自己並不打算生小孩,但同時他也不願意直接宣布放棄近期才在法律上獲得的養育權力,包括收養、撫養和使用輔助生殖技術〔ARTs〕的權利。
Roberts 最後反思,年輕人的生育選擇不僅受到氣候危機的影響,也深深鑲嵌於社會和文化結構中,他們一方面受到當代資本主義對生育的鼓勵性宣導,另一方面又面臨著眾多對於未來氣候的悲觀預測。Roberts進而認為,應該重新思考「生育正義」(reproductive justice)的定義,將人類的生殖行為與非人類物種的繁殖及生態系統的維護納入考量,這對於當前及未來的氣候與人口挑戰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