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

【B07】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

劉仲恩
2019/05/28

各位畢業生、各位老師、各位家長,還有在場的親友團,大家好。首先,恭喜大家畢業!在這個世紀大疫的當下,能齊聚一堂,慶祝你們的重要時刻,我真是格外珍惜。

受邀在小畢典致詞,我感到非常榮幸,但更多的是覺得壓力巨大,過往在這個場合,我的同事說過好多精彩動人的演講,為此,我做了很多文獻回顧,你們真的替老師出了一個很難的作業,昨晚絞盡腦汁到深夜,想著如何把社會學跟這個畢業場合作連結。不過,你們才是今天小畢典的主角,我首先想跟你們說聲:「辛苦了。」在疫情嚴峻的此時此刻畢業,想必是終生難忘的經驗,這也表示你們在大學四年中,承受了很多突發狀況,也成為了台灣有史以來上過最多線上課程的一屆學生,比起過往的同學,這一切都不容易。

接下來,我想很認真地對你們說:「你們真的很棒」。

我知道這樣的正能量可能顯得有些不太符合時代潮流。你們這世代愛聽的歌,老師也略知一二。老王樂隊說:「我在青春的邊緣掙扎,我在自由的盡頭凝望,我在荒蕪的草原上流浪,尋找著理想」,好樂團也說:「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只顧著自己眼中沒有其他人」,這年代好像負能量比較容易取得共鳴,網路上討論常常充斥著「我就爛」的厭世氛圍,甚至還有人說,讀社會學,還會越讀越憂鬱。我印象很深,我有一次在課堂裡用Slido詢問同學有什麼夢想,結果真是非常自討沒趣,大家好像覺得很難作答,印象中,好像有一位同學留言說:「能夠吃到麥當勞!」

這樣的氛圍,其實跟我主觀的感受差距實在很大,總是有人喜歡說「一代不如一代」,但在你們身上,我反而看到了後浪推前浪,儘管你們可能到今天還不確定學社會學可以做什麼,或是對於未來還是滿滿迷茫,老師我對你們有無比的信心,可能比你們自己對自己還有信心!

我說這個,不是盲目的心靈雞湯。我知道,四年的訓練下來,你們可能會說你就算不錯,也是來自於某些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幸運,是沒錯,但是一個社群的維繫,也是來自成員對於關係的重視,對於彼此價值的肯定,就像我每次請大家讀paper,一定請大家先看論文的優點一樣,容我今天在這裡幫大家灑一些花瓣。

我的正能量,也來自扎實的比較研究,到系上任教之前,我在美國教過五年書,見過數百位學生,此外,我當然也清楚自己在大學的時候是甚麼模樣,我很有信心的說,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我看過非常棒、非常優秀的學生。

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了對於知識的熱情,令身為老師的我非常感動。有人愛說台灣學生學習被動,只為了分數讀書。NO!我回台灣任教的第一學期,把在美國授課的框架搬回台灣,期末得到的評語是:「建議老師關於有關社會學的理論深度可以再深一點,會學到更多東西」,原來是我教太簡單,知識密度不夠高,而從來沒有人問我;「老師這個會不會考?」。你們的課堂報告,總是讓我驚豔,開拓我的視野,課堂之外,我常收到會收到學生來信討論,更別說你們在自己的獨立研究中,各式各樣的讀書會裡,努力追求知識,老師勉勵你們,繼續保持好奇心,如同多年前讓我深受感動的Steve Jobs的畢業演說一般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繼續透過社會學想像力,探索世界。

在你們身上,我也看到了願意讓社群共好的實踐精神,你們不僅喜歡小確幸,更有很多人願意去改變不公平,你們之中,有人投身學生自治,希望改善不理想的制度;有人透過社會設計,或發起群眾募資,創造出讓社會更好的正向循環;你們在社群媒體上,面對瞎爆的論點,一起崩潰,然後透過文字論辯,守護你們所珍惜的價值。過去四年,也真的不容易,這場疫情從你們大二寒假起頭,到了畢業典禮還未走到盡頭,這中間台大校園多次發生了讓人遺憾的事件,當然,也還有那些大學日常裡熬夜寫作業、難解的人際關係,在這些困境之中,我觀察到你們相互照護,打造一個更強壯、更有韌性的社群,這些實踐,常常比熟讀經典理論還來得困難,我想起當年的自己,也對照西方高度個人化的社會,你們實在強上太多,身為老師,我要大聲為你們喝采。

你們這麼棒,身為你們的老師,我覺得很驕傲,也無比幸運,大學教授的工作面向繁雜,但我一直覺得,能夠陪年輕人走過一段青春歲月,不管是催交作業,一起思考研究問題,還是面對想要帶討論卻帶不起來的尷尬,過程中,也許替你們解答一些疑惑,或是引出更多問題,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面向,你們散發出來的光芒,讓老師提醒自己要時時進步,自我反思,才不會愧對自己的位置。謝謝你們。

學了四年社會學,我相信每個人都從台大社會吸收了很多養分,容我用這個場合,陪大家檢視一下我們的知識地圖。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很晚入行的社會學家,在大學沒有修過一門社會學的課,跟各位一樣年紀畢業的時候,我滿心徬徨,即使讀了看似有明確出路的科系,我實在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當年學的知識,到畢業典禮的時候,其實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這經驗,也讓我往後堅信,大學教育最核心的應該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思考的能力,剩下的,隨時可以Google,可以不斷透過學習自我成長。

走進社會學之前,我從工程到經濟學,接觸過很多領域,很多人問我,最後為什麼選擇社會學?儘管看起來轉了很多彎,身歷其中,卻覺得這是一個很自然發生的過程,年輕時的我,心心念念要找到環境問題的解方,尋尋覓覓之後,在社會學找到了理解環境議題的最佳角度,大大拓寬了我的視野,也找到了自己。

對我來說,社會學是個最為包容、彈性最大的學科,海納百川,眾聲喧嘩,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我們這裡有多元的知識典範,各個理論取徑常常彼此打架,並不存在單一最佳解;我們討論社會巨觀結構,也能看見的個體能動性,在這之間,幾乎什麼主題都可以成為分析題材;我們能揮出犀利的批判之劍,也能務實地成為解方的一部分;我們念的書,有逃不了的西方理論家,也有更多扎根台灣本土的研究;我們的研究方法最多元,有量化,有質化,從民族誌、訪談、問卷調查到大數據與實驗法,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都在我們的工具箱裡面。

當我們身處其中,常常忘記這種知識面的多元與包容,很珍貴,也很不容易。我常覺得,在台灣早早分流,科系壁壘分明的教育體系中,社會系大概是最能體現所謂「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理想的學科,博雅教育談的是一種素養,一種非專業訓練的「無用之用」,目標是培養學生在知識上成為一個「自由人」,廣泛涉獵,鍛鍊主動學習與獨立思考,也強化學識在生活上的實踐,以人為本,且服務社會。以上聽起來,不正是我們系嗎?

正因如此,我們擅長用群體的視野,遠觀自己,看見結構的限制。我們習於換位思考,看見不同視角的盲點,也協助我們體察他人的處境。這種彈性身段能幫助讓各位成為有效的溝通者,能夠更容易在面對不同意見、不同社群中,架起一座座的橋,儘管架橋很辛苦,也充滿挫折,這種能力,在當下極化對立的社會中,格外重要,不管你未來是進入企業、媒體還是NGO,考公職到政府機關服務,或繼續追求學術,離開同溫層之後,我相信你很快就會體會到這種視野的得來不易。

社會學多元包容的知識,理應也讓我們能夠在不同知識領域間架起橋樑,來去自如,我也知道,各位不只是在台大社會系吸收了養分,在本系開放的課程設計中,你們必然也在這所大學裡多方採集,看到各種風景。身為一個跨了很多領域的學者,我也勉勵各位,不用被社會學的框框限制,害怕自己背離初衷,這個學科的好處,就是相對起來沒有太多框框。事實上,社會學的視野,能夠讓你們在任何領域找到接合點,如在自然科學與工程領域裡思考科技的本質,在醫學與公衛裡看見疾病背後的不平等,在商業機構或政府組織裡想像一個更民主平等的環境,我期待你們帶著社會學視野勇敢出航,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無論在哪裡,都可以找到社會學的戰鬥位置。

社會學用多元包容的知識,推進多元包容的價值,時時也提醒我們,成就自己的同時,也一起建構更合理的集體社群,四年下來,大家都已耳熟能詳,身為環境社會學家,容我作一些最後補充,期待各位在關心人類社會之外,也看到人與自然的互動,把我們常在嘴邊談的「社群」擴及到山川鳥獸,也在種種環境危機的當下,看見社會不平等的作用力,地球也很需要社會學的關心。

謝謝大家,老師再次恭喜你們,祝福你們未來一切順利!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