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弘
Huang, Yu-Hung
研究領域:勞動市場社會學,量化研究方法,經濟社會學,組織社會學
Email:d07325001@ntu.edu.tw
從我大學進入臺大工商管理學系就讀開始,我就鍾情於組織行為學、薪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領導與衝突管理等等,各種以「人與組織」為研究主體的科目。然而,在工管系的學習過程中,我也感到以個人績效、組織營運表現等等為分析目標,尚缺乏從上而下的管理角度之外的思考視野。後續在雙主修臺大社會系並接觸「經濟社會學」後,我著迷於「經濟是鑲嵌於社會之中」的理論概念;在修習「工作與勞動市場」課程中,我更加認同勞動者的處境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在完成工管系和社會系的雙學位之後,我選擇踏上社會學的研究旅途,並專注在勞動市場環境與組織結構如何影響工作者的生命機會。以我碩士論文探討「非典型工作型態與低度就業的關聯」為例,我們或許可以發現,面臨非自願部分工時工作、薪資過低、教育與職業不相稱等等低度就業問題的人口,在行政院主計處的歷年統計中,幾乎都是失業人口的兩倍以上。但除了表面的數據,我們更要注意到,低度就業風險存在群體差異與不平等。典型員工由於享有終身雇用契約的保障,執行重要與複雜的核心工作,因此相對不容易面臨多種就業品質問題;但對於不同類型的非典型工作者,則存在細緻的內部分歧。以組織直接使用的非典型員工而言(如長期部分工時工、定期契約工、臨時工等等),由於從事不被重視的邊緣性工作,在工作時間非自願受限之下,也容易面臨薪資所得過低等問題;但對於透過外部市場使用的非典型人員(如派遣工、外包工等等),卻因為在客觀上容易改變工作環境,以及在主觀上的短期性質與外來者身分,更容易被排除於組織的內部學習機會,雇主也沒有足夠時間瞭解他們的能力來適當安排工作,使其更容易面臨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因此,組織如何運用人力的策略性考量,深刻影響工作者的就業品質差異。
在博士論文規畫中,我將持續對組織與就業的研究關懷。除了碩士論文探討的雇用關係差異,對完全缺乏(來自他人的)雇用契約的工作者來說,即所謂的自我雇用者(包含聘僱他人的雇主、沒有僱用員工的自營作業者),就業狀況又是如何?我將從檢驗臺灣的產業結構轉變開始,探討勞動市場機會結構的動態變化,評估不同從業身份的群體在生命歷程中的流動模式差異,進而瞭解當代勞動者職涯發展的多元成長(或衰退)模式。
出版發表
- 黃宇弘、柯志哲,2020,〈當代臺灣低度就業與工作身份之關聯性:探討低度就業的新視角〉。《勞資關係論叢》21(2): 27-67。
- 黃宇宏[誤],2015,〈揭開司法體系的神秘面紗-訪談現任律師兼前書記官〉。《司法改革雜誌》103: 67-70。
研討會發表
- 黃宇弘,2023,〈重探近代臺灣勞動者的職涯流動軌跡:從生命歷程觀點的社會流動分析,1980-2017〉。論文發表於「202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民國112年11月18日至19日。
- Yu-Hung, Huang, 2017, “The Underemployment Risks among Contemporary Worker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East Asian Conference for Young Sociologists, Sendai, Japan, February 6-7.
碩士論文
- 黃宇弘,2017,《當代臺灣的低度就業與勞動風險:探討雇用關係的差異及影響》。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