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新書發表會

講題:《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新書發表會

講者:
呂青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林鶴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退休教授)
孫春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退休教授)
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黃舒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主持人:何明修(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4/4/25(四)14:00-15:30
地點:台大社會與社工系館R319

紀錄人:黃科量(臺灣大學社研所博士班)

本場講座介紹台大社會學系何明修老師主編的新書《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本書的構想源於2020年在台大社會系開設的課程「香港的政治與文化」,並在2022年的研討會後集結出版。這場講座邀請五位作者和出版社總編輯分享專書「沒有寫出來的幕後故事」。

呂青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呂青湖老師提到這篇文章對她來說有雙重意義:一是書寫個人故事,二是延續香港抗爭。

呂老師說,這本書於她而言是一本關於抗爭的書籍。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她,在書中一章探討親職與政治的相互交織。她坦言,雖然她的專業是政治與公共行政,但她在學術上一直避開政治話題,專注於家庭、婚姻、移民和性別研究。

然而,香港的社會動盪,尤其在經歷了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和國家安全法等事件後,讓她意識到政治是無法迴避的議題。她分享了作為家長在這些動盪時期如何與孩子互動,並將親職實踐與抗爭結合。

呂老師提到,在反送中運動期間,許多活動都在週末舉行,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一起參與。這些親子活動不僅是家庭出遊,同時也是政治參與的一部分。她在一次購物時,遇到防暴警察追捕年輕人,讓她不得不向孩子解釋當時正在發生的抗爭事件。警察暴力的問題,讓呂老師相當關心學校教師如何教導學生去認識警察的工作和角色。她曾與孩子所就讀的國際學校教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質疑他們以脫離在地抗爭脈絡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認識警察。

呂老師提到,她書寫多篇有關香港抗爭的論文,是為了讓海外港人可以了解香港抗爭仍在日常中「無聲」地延續著。研究過程中有一件事情令呂青湖老師深受感動。一名受訪的媽媽,雖選擇留在香港繼續抗爭,卻鼓勵離開香港的人不要感到愧疚,更不要忘記還留在香港的人。

林鶴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退休教授)

林鶴玲老師表示,她在這本專書通過遊戲文化來解釋反送中運動的特殊性。她強調,這並非唯一使用電玩文化進行政治抗爭的案例,但卻是最顯著的一個。

她說明這是她與同事在退休前最後一個共同的研究計畫,這個計畫是對他們過去在電玩研究領域工作的一個總結。林老師分享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遺憾,尤其是關於數據的蒐集和保存。她提到在香港的政治壓制期間,很多原始資料被刪除或者無法再找到,造成了巨大的挑戰。雖然他們努力保存了一部分資料,但許多關鍵文件的缺失使得這些資料無法完整呈現。

林老師也提到了出版過程中的困難,包括出版社對版權的顧慮,導致某些資料無法在書中展示。她表達了對無法與書中提及的受訪者分享成果的遺憾,尤其是因為許多受訪者已經無法聯繫,他們的通訊帳號都已刪除。林老師感慨地提到,即使是分享成果這樣簡單的願望也難以實現,這讓她感到非常遺憾。

孫春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退休教授)

孫春在老師首先分享了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的一次演講經驗,主要對象是一些中國學生。他介紹了年輕人如何將遊戲經驗轉化為具體的街頭抗爭行動,這些行動看起來具有組織性和策略性。在討論中,孫老師指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遊戲對社會行動有幫助,那麼是否所有類型的遊戲,從《魔獸世界》到《絕地求生》和《英雄聯盟》都有潛在的幫助?他進一步提到,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管制遊戲,這很可能是因為官方意識到遊戲在抗爭中的作用。

孫老師探討了網路遊戲的三個特點:群聚、交流和組織。他說明遊戲中的交流是平等的,不像傳統指揮系統那樣只是單向的命令和執行。在遊戲中,常見的公會組織和行動組的結構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組織模式。即使沒有固定的指揮系統,玩家間的默契協作顯示出他們在參與過多次後,能夠自發地組織和指揮。

他強調遊戲不僅是對抗的場所,也是自由和自主性的表達。遊戲內含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對玩家的思維有重要影響。孫老師認為,遊戲作為一種媒體,其影響力遠超過傳統的閱讀或聽取意見,因為它還包括了行動和展演。孫老師強調,即使傳統遊戲走向終結,新時代的社會運動仍然可以從遊戲中獲取靈感和力量。

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黃克先老師用四個詞來闡述他在書寫章節時的心路歷程和一些重點。他首先提到「同行」這個關鍵詞,表達了許多香港朋友參與運動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回憶自己過去對香港的陌生感,並強調歷史偶然給了臺灣和香港更多理解彼此的機會。他提到,這種能夠同行的經驗是由多人促成的,包括陳東升老師和何明修老師等,他們共同促成了這次的合作並最終留下成果。

他提出第二個關鍵詞:「貼地」。黃克先老師指出,香港的政治變遷促使許多新一代基督徒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他們開始探索信仰的不同實踐方式,尋求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社會的信仰實踐。黃老師提到,這種信仰的轉變尤其在面對社會運動時顯得重要。他解釋說,許多基督徒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的積極參與,與他們重新定義的信仰有關。這與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時相比,基督徒的態度有了顯著變化。過去被認為過於激進的少數人,他們的持續活動和言論影響了更多的年輕基督徒。他們重新詮釋聖經,鼓勵基督徒應當走出教堂,到街頭上與受苦的人同在,這才是基督教真正的精神。

他談到第三個關鍵詞:「因應」,描述了進行訪談時遇到的挑戰,尤其是受訪者在國安法通過後的保留和謹慎。此外,他也觸及了不同立場的基督徒之間的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如何影響他們對運動的看法和參與。黃克先老師的發言結束於「希望」這個關鍵詞。儘管香港社會目前受限於國安法,而面臨諸多挑戰和障礙,他仍然看到未來可能的積極變化,相信那些核心派基督徒所打下的宗旨會在未來某些時刻再度湧現。

黃舒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舒楣老師在講座中討論了她們的研究如何處理香港人撤離過程中的情感政治,她認為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很多複雜的情感經驗。她提到選擇「撤離」這一概念,是因為這個概念與她在其他研究中探討的災害後的移動相關。她對比了災害撤離和移民研究中的移動動態,指出通常移民被視為永久性的移動,而撤離更多地是暫時性的和未決定的。

在討論中,她提到了一些實際例子,如花蓮的短期撤離和東華大學學生因地震暫時睡在車上的情況,強調這種暫時性的撤離並不代表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認為使用「撤離」這一概念可以挑戰移民研究中的某些假設,特別是關於移動的永久性。

黃老師感謝了她的助理們的貢獻,特別是那些香港籍的助理,他們的經歷幫助了這項研究。她提出了「原地撤離」的概念,解釋說一些人可能身體上仍在香港,但已經在生活方式、政治參與等方面做了調整。她還提到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挑戰,如因應國安法的影響,受訪者在討論敏感話題時變得更加謹慎。此外,她觸及了香港社群中關於離開或留下的複雜情感,包括愧疚和背叛感,這些都是研究試圖探討的情感政治的一部分。

最後,黃老師提到她的一個香港朋友在討論這些問題時表現出的複雜情緒和迂迴的表達方式,反映了當前香港社會的複雜情感景觀。她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和討論,能夠為香港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變化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黃秀如(左岸文化總編輯)

黃秀如總編輯根據過去出版經驗,指出對香港情況感興趣的臺灣讀者意外地多。她提到,即使她過去與香港的連結很淺,但她仍感覺到自己被賦予了出版香港相關作品的使命。她表示很榮幸能夠參與出版香港作者作品的一部分。

她進一步解釋,她參與的這本書並非普通的論文集結,而是包含了能觸動人心的多個章節和片段。黃秀如總編輯特別提到,書中關於電玩如何與抗爭相關的章節改變了她對電玩的看法,使她意識到即使是平常看似無關緊要的活動,也能在抗爭中發揮作用。

她分享了一些具體的情感反應,例如一位母親對學校教育內容的不滿,以及人們對離開或留下的內疚和矛盾情感。這些故事展示了書中每一篇都是基於真實人物的故事,使讀者能夠與內容產生共鳴。

最後,黃總編輯提到了出版過程中的一些挑戰,包括如何處理敏感內容和保護作者及受訪者的安全。她提到出版社如何創新地使用電子書來應對紙本書進不了香港市場的問題,並且強調即便面對困難,她們仍然堅持出版這些重要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記錄了香港的現實和民眾的故事。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