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如何動起來?COVID-19疫情下台灣口罩機生產網絡的重組與活化

題目:網絡如何動起來?COVID-19疫情下台灣口罩機生產網絡的重組與活化
主講者:鄭志鵬(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主持人:簡妤儒(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3年 11 月 30 日(四)12:30-14:00
紀錄人:黃科量(臺灣大學社研所博士班)

本場演講主講者鄭志鵬老師分享台灣口罩機生產團隊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迅速從「雜牌軍」走向「國家隊」的組建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全球缺口罩,台灣也面對口罩之亂。各國主要採取的兩個解決方案是對外購買或自行製造。鄭志鵬老師指出,台灣在40天內生產92台口罩機,自給自足且足以外銷,得以實現這項不可能的任務,迅速組建起一支口罩生產的國家隊,主要依賴具有台灣特色的協力網絡。
然而,當全球疫情來襲,口罩變作有利可圖的產業,機會主義行為出現,要如何重建互信規範和制度,是台灣協力網絡可否組建國家隊的重大挑戰。鄭志鵬老師提出「情境式信任」(situational trust)的概念,說明台灣口罩國家隊雖由異質行動者組成,但他們不計利益合作通力打造國家隊之所以可能,情境式壓力使異質行動者產生集體共感和相互信任是關鍵因素。
如何讓民間業者加入口罩生產的國家隊?鄭志鵬老師說,由於政府采購法降低民間業者參與國家隊的誘因,台灣政府提出「附帶條件式的贈與」的變通方案,為構築口罩供應鏈,而創造出讓民間業者信任的制度誘因。此外,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成功組成「工具機國家隊」,是因為公會會員結構單純,較易達成共識。
如何建立工作現場的信任?鄭志鵬老師說,工具機業者的行前教育,要求員工尊重現場師傅的專業,而不是由上而下進行指導和輔導,在生產鏈工作前線奠定異質行動者的合作基礎。此外,員工教育訓練過程強調志工身份,以消除國家隊中異質行動者來自不同廠商的特殊工作文化,有效降低彼此間摩擦。支援者身穿公司制服,代表公司相互較勁,願意犧牲休息時間乃至接受加班,為著公司榮譽感而趕工,在「防疫如同作戰」的情境下形成國家隊的集體信任。
鄭志鵬老師強調,集體信任是台灣口罩機國家隊快速量產的關鍵基礎。他最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極端情境下,台灣國家隊的一次性任務,對產業未來發展有三點啟示:一,維持本地製造業供應鏈的存在是重要的。二,通過這次成功經驗,體認到產業公會的角色,有機會將一次性情境性信任,轉化為長期互信的合作交易的基礎。三,未來可將緊急動員生成的公私協力網路偶發經驗例行化,以提升台灣經濟發展的制度韌性。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