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東亞三校交流回顧

東亞三校社會學系學生暑期交流工作坊,於八月20-23日在京都大學舉行。此次一共有台大、京都大學、首爾大學三校社會系學生共29篇論文發表,盛況空前。本系由林孟瑢、鍾瑋芸老師帶隊,大學部學生陳怡安、關之杰、林可婕、林泊瑋、莊于靖、陳思捷、林宗洧、謝宛榆、林昀萱,碩士班學生楊書菡、柯盛文,以及來本系修習東亞社會比較研究的法籍交換生Laura Blanchard與日籍交換生Ai Yanagawa參與。

走進校門,綿亙了十多年的交流與回憶重新凝結於夏季濕熱的京都,真好,第十六屆的East Asian Junior Sociologist Workshop (EAJW) ,三校師生又再次聚首京大!

自2009年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與京都大學社會學系率先開啟了東亞年輕世代的學術交流。隨後,韓國首爾大學的加入更使這項交流更加多元豐富。每年暑假,三校學生齊聚一堂,以論文發表與在地參訪的形式,分享研究成果並深入了解彼此的社會、文化與當代議題。今年由京都大學舉辦,本系由林孟瑢、鍾瑋芸老師,帶領十三位學生參與交流,吳嘉苓、林國明老師也出席共襄盛舉。

由Stephane Heim老師所帶領的京大團隊,安排了兩天精實的參訪行程及專題演講。首先,我們參訪了宇治市的Utoro Peace Memorial Museum,立命館大學產業社會學部的孫片田晶(Aki Sohn-Katada)教授負責導覽,並且安排我們與兩位曾參與抗爭的韓裔日本人阿嬤進行對談,深入瞭解這個因日本殖民及戰後軍事建設而出現的韓裔日本人聚落,以及他們過去與現在所面臨的歧視。接著,我們回到京都市區,探訪Jigashi Kijo以及Sujin District(Buraku),原先曾是韓裔日本人的聚集地,後來如京都藝術大學的新建,逐漸使得地景與居住族群產生改變。

第二天早上迎來的是由首爾大學社會系Chang Kyung-Sup教授所帶來的專題演講「壓縮現代性的邏輯與風險:東亞與其外」,分享了他所著的兩本書中,對於東亞社會壓縮現代性的觀察,演講後的Q&A非常熱烈,如社會系老朋友落合惠美子教授、李芊老師、吳嘉苓老師及諸多學生都積極提問,Chang Kyung-Sup老師也無所不答。下午我們則是走訪了西陣的織物公司Okabun Orimono,公司職員從西陣織的歷史發展、產業分工,到面臨經濟轉型所萌生的策略逐一為我們仔細介紹。驚喜的是,我們也見到了高齡七十歲仍在手工織作的匠人,以及透過引入程式編碼的新科技來創作西陣織的女職人。

工作坊的第三、四天,則由三校師生所帶來的論文發表,主題橫跨教育、勞動、政策、社會運動、性別、家庭、科技等,最後由三校的教授進行圓桌論壇,京都大學的Stephane Heim、Asato Wako,首爾大學的Keong-Suk Park,Yunkyu Sohn,以及台大的林孟瑢、鍾瑋芸等老師,不僅對於工作坊的學生發表給予評論,也同時鼓勵學生在社會學的汪洋大海中,連結更多方法上與主題上的可能性。

四天的工作坊在豐盛的晚宴,以及會場中此起彼落的交談聲中結束。或許,工作坊的師生都盼望著,往後的某一日能夠與此次熟識的友人再次碰面,如同安排首日導覽的孫片田晶老師,其實十幾年前還在京大就學時,是參與過工作坊的學員哪!

謝謝今年夏天的美好回憶。讓我們,相約在明年夏天,台大見!

(報導文字:林宗洧;圖片:三校交流成員)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