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Miu Chung Yan(殷妙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題目: An Emerging Hong Kong Diaspora Community in Canada: Will an Imagination Come True?
主持人:呂青湖(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3 年 12 月 28 日(四)12:30-14:00
本場主講者殷妙仲教授討論香港人遷移至加拿大的四波移民潮。殷教授具體說明離散群體的定義:一,通常是指居住在母國之外,擁有共同特殊地理和歷史連帶關係但散居各地的群體,如猶太人等;二,離散群體的連帶是國際貿易的資源與橋樑;三,離散群體在地主國抵抗邊緣化,形成集體意識,但群體認同隨著世代記憶的差異而流動;四,離散社群構成跨國的文化生產和再製模式,保留母國失去或消失的族群文化實作。
第一波移民潮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介於1860年至1923年,該年實施「華人入境禁令」。殷教授指出,第一波移民潮特點是,「通過香港」移民加拿大,因此第一波移民群體是短暫居留在香港半年至數年。
第二波移民潮則是在1967年之後,移民群體多屬高教育程度,英語能力較好。此外,國共內戰期間,中國難民湧入香港,導致香港富裕群體向外移民,加上高等教育學府不足,年輕學生選擇出國留學。與第一波「通過香港」的移民潮不同,第二波和第三波移民潮是「自香港」向外遷移。
第二波移民潮的特點之一是「靜悄悄定居」。殷教授指出,第二波香港移民的年收入,遠高於台灣、中國移民,他們不僅擁有經濟資本復甦中國城和華人社區,更打造「族群社會基礎建設」,有利從事房地產、專業服務、社會服務、文化生意的第三波香港移民融入當地。
此外,第三波移民潮驅力非經濟因素,而是政治穩定,他們是高功能性移民群體,包括高教育程度、擁有專業技能、精通官方語言、帶著資產遷移等。殷教授以自身為例,提及他屬於第三波移民群體,擁有碩士學位的高教育學歷,在90年代移民至加拿大。這兩波香港移民群體重造溫哥華的市區地景,維繫自給自足的文化生活,如引入香港風格的購物商場,進而促進當地城市化,形成低收入但高擁屋率的飛地。然而,自90年代起,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加拿大卻面臨經濟衰退,繼而掀起回歸移民潮,致使香港成為擁有最多加拿大海外群體的城市。
第四波移民潮第三波相似,但是移民脈絡不大相同。過去移民的主要考量,是受到香港和中國經濟慘淡、紅色威脅、文化和司法地景等因素所影響,但第四波移民潮缺乏上述脈絡因素。報告顯示,第四波香港移民離開香港的重要原因,包括司法獨立、集會自由、言論自由、政府誠信度、公民社會、安全感、健康服務品質等。因此,殷教授認為,過往香港移民在加拿大傾向「彈開」迴避政治事務,但第四波移民群體親身經歷過香港抗爭政治,或許會更願意投身參與加拿大在地政治事務。
最後,殷教授指出,香港人(Hongkonger)是晚近出現的人群分類的概念,尚未普及。而且,香港移民群體仍受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所分裂,加上在地社群傳入來自香港的人群分類,持續劃分香港人與大陸華人之間的次族群界線。殷教授認為,香港人是不是一個族群群體,或者是華人標籤下的次族群群體,都會影響將其視為一個離散群體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