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劉文 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
題目:虎媽、反黑人、中國夢─黑人的命與亞裔美國人種族主體變遷
主持人:劉仲恩 臺大社會副教授
時間:2020年10月29日(四)
速記:徐連毅
感謝劉文博士今天精彩的演講「虎媽、反黑人、中國夢: 黑人的命與亞裔美國人種族主體變遷」,我們提供以下的速記給未能到場的朋友參考,也請大家繼續支持未來週四社會學的系列活動。
臺大社會系例行舉辦的「週四社會學」專題演講,在本周四請到了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批判社會心理學博士畢業、現正於中研院民族所任職的劉文,針對亞裔美國人如何在當代美國,透過與其他族裔的互動,來建構自己的種族認同和進行主體變遷。這群亞裔美國人的樣貌、認同和族裔敘事長的如何、如何變遷,他們又如何因應近年美國發展熱烈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
劉文提及,過往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研究,往往將來自不同國家與文化的族群,視為單一的群體,並且有兩極化的視野,而他專注於華裔的亞裔美國人,是如何「代表」了所有亞裔美國人,以及其認同和主體變遷。在過往,這群亞裔美國人往往在卓越種族與政治論述中的他者之間擺盪,既不像黑人、亦不像白人;在2000年後的新自由主義論述下,他們又搖身一變,呈現極貧或極富的樣貌。劉文認為,這些研究觀點無法掌握亞裔美國人真實的樣態,也會落入刻板印象的觀點,例如虎媽或瘋狂亞洲富豪等作品;但是,劉文指稱這些作品仍呈現了一種亞裔美國人將自己的文化視為脫離「種族」的素養導向之集體意識。
在新自由主義的文獻脈絡下,劉文認為種族在當代已經是作為一種階級提升的主體,並在多元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將彈性的國籍和身分認同視為移動的技術,而其將心理學納入解釋中,用以說明主體產生的技術。也因此,亞裔美國人如何形塑其主體性?其政治目的和動機為何?他們又如何連結美國國內的政治和種族矛盾?是劉文論文和演講欲回答的重點。
劉文的研究將亞裔美國人視為「極度彈性化的主體」,並指稱該族裔群體的兩個特點:群體內部意識型態的多樣性(Ideological heterogeneity),以及新自由主義下的「企業型主體」。亞裔的美國性是一種「Beyond Black and White」的種族他者、配上文化優越而型塑出來的主體性,而這個主體性本身是後種族、彈性且多元的新自由主義主體,重視個人發展、以及跨域的階級流動。
在BLM運動中,這群亞裔美國人會利用racial victimology(受害的種族)、ethnic empowerment(族裔的賦權)、美國夢即中國夢、anti-blackness(反黑人性)等論述方式,去合理化支持華裔槍擊黑人的警察,以及透過對「矯枉過正的平權措施」之標記及攻訐,去達成己身主體性的彰顯。這群亞裔美國人、同時對內也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和移民,透過拉攏和聯盟其他的亞裔美國人,來達成我群利益的建構和追求。相較之下,另一群支持BLM運動的亞裔美國人,就是以破除警察和政治結構共謀的角度出發,相較前述的亞裔美國人支持美國國族主義的同化和融入,他們更追求過往的「亞非合作」之榮光,以及追求美國國族文化的異質性和多元。
劉文在結論時提及,亞裔美國人的主體性型塑,是要置於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種族治理邏輯來看,並透過反黑人(或其他有色少數族裔)以及平權措施、來達成階級利益的鞏固,而在當前,由於各個族裔的話語權和經濟地位提高,亞裔美國人這個主體性概念對於進步派而言、逐漸不合時宜,也產生了族裔的ethnic deterrialization和再一波切割、裂解;但劉文提醒,如何避免二戰時的過分deterrialization所致的種族歧視和制度性排除,也是研究者和進步派必須要注意的。
在提問討論中,劉文更進一步對不同世代、不同族裔的亞裔美國人之結盟策略、動態的地域發展和對黑人的認同程度,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其也更明確的點出亞裔美國人的「企業型主體」就是一種資本追求超越種族的行為和狀態,而在文化等同種族的美國當前社會,這種狀態更是亞裔美國人的一大特色,因為他們也在企業型主體的成型過程中,嘗試將己身文化商品化、並在新自由主義的論述幫助下,試圖超越種族的藩籬,彰顯其一體適用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