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葉蒂芬(矽谷資深使用者經驗研究員)、賴禹涵(矽谷資深使用者經驗設計師)
題目:科技時代幹嘛學社會學?來自矽谷的經驗分享
主持人:劉仲恩 臺大社會副教授
時間:2020年12月24日(四)
速記:徐連毅
本學期最後一場週四社會學,我們有幸請到兩位b95的優秀系友蒂芬和禹涵來分享在美國矽谷從事UX領域的工作經驗。現場來了約百位聽眾,線上也有許多聽眾現場連線,感謝他們的經驗談,拓展了同學們對社會學實務應用的想像,當日精華,請見以下碩二徐連毅助教速記。
本學期最後一場的週四社會學專題演說,邀請到本系系友葉蒂芬、賴禹涵回系分享。相較於這學期其他的跨域或學術專題分享,兩位不在學術界服務的系友,從自身的職涯過程,特別針對社會學學子疑惑、好奇甚至是焦慮的畢業出路問題,提出自身的見解和經驗。
葉蒂芬首先表示,她的職涯充滿了機遇,並未有特別的規劃。原先她本來想走學術生涯,但直到UW-Madison博士班時,她才發覺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愛學術工作、以及面對長時間的單一研究生涯,並不是那麼感興趣;於是她成為了博士班和學術界的「逃兵」,直接轉往面向就業市場。
葉表示,她在美國先任職於醫院內的社福機構、醫材公司之商研及市調工作,後才因緣際會轉就職於位在矽谷的大型社群平台公司,現職為資深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有趣的是,她指出矽谷許多使用者經驗研究或分析的從業者,很多具有社會科學或心理學背景。她的工作包含改善廣告體驗、改良使用者介面等,並在提供免費的服務、和賺取廣告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此外,她也會透過影響機器學習之演算法、改善服務產品,讓使用者負面的影響降低。葉指出,科技和新創業需要社科背景者的需求存在且目的多元,包含需要針對多元族群、生長經驗歧異及文化不同的使用者作出差異調查,全球在地化的介面或服務品項調整等。葉也表示,從工作型態、被評估和考核的方式、以及其他的工作內容:如需要開課、調整研究方法等來看,其實這份工作意外的學術工作類似,也是當初她投入時意想不到的地方。
賴禹涵接著分享她的職涯經驗,她很早就決定自己不適合學術研究路線,在最初透過系友網絡資源的介紹下,先任職於媒體代理商、小型出版社之行銷企劃等職位,再下定決心出國深造,攻讀UC Berkeley的資管碩士,並專注於UX設計領域,畢業後任職於大型商管軟體服務公司。賴認為,在使用者經驗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讓使用者產品使用之經驗與其想像、認為的流程相符,不會在其中感受到阻礙或困惑。
而在此職涯中,他們最在乎的就是「T型人」之技能,就是專精一門他人所不會的專長、但又廣泛涉獵和理解其他領域。她認為,社會學的訓練讓她在三個地方,相較其他領域的同事突出:研究能力(UX Research)、反思力(Reflective Thinking)、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賴指出,正是因為社會學教導了框架在哪、才能跳出框架思考;而她也透過社會學,理解到使用者往往都是在一個更大的社會結構及框架中去使用產品及服務。
兩位系友留下較多的時間提供現場或線上的與會同學及聽眾發問,在QA環節中,他們不約而同強調了不要給自己侷限的重要性。由於人文社科科系的同學,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教育歷程而給自己貼上標籤,從而限制了自己發展的可能,是相當可惜的。兩位系友提及,社會學在研究方法及社會統計的訓練,是在技術層次上,對就業最有幫助的工具;但相較其他學科背景的科技業從業者,社會學背景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或設計師,更能看到「為何」使用者這樣做,從而找出解方和改善之道。
在未來的職涯發展中,雖然使用者經驗分析與UX設計相較數年前競爭不少,但系友們也認為跨域訓練和不斷求新,是科技業成長和存活下來的不二法門,由於理工科系在許多項目中也有偏向社會科學或「文組」的訓練或需求、或是科技與新創業跨域溝通、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是家常便飯,他們認為跨界對於有志者相當重要、也不會到難以觸及。當然,系友分享時也認為社會學的訓練或許也讓相關背景從業者用較有距離感、批判性與宏觀的視野看待工作夥伴、以及工作內容,語言和詞彙上也會有產生較為抽象的可能,這是他們提醒有志往科技業發展的社會學學生可以改善的部分。
最後,系友們也鼓勵當前的社會學學生勇於使用越來越多的校內跨域與求職資源,並建議系所可以有更多實務導向、或與職涯連結的課程,減緩同學們的學科實用性疑慮。不過,系友也認為,很多時候焦慮代表仍有眾多選擇,從其職涯觀之,焦慮與不安是「出社會」之必經過程,生涯往往不會按照計畫前進,反思與不設限、系統與跨域思考,或許是面對快速變動的科技社會中,社會學可以帶給學子們的最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