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組織不平等:高中學校如何回應新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

主講者:林國明(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題目:學校組織不平等:高中學校如何回應新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
主持人:蘇國賢(台大社會系教授)
時間:2021年04月29日(四)


本周臺大社會專題演講,邀請到本系系主任、同時也主辦了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會議計畫的林國明教授,來討論在108課綱實施下,學校如何因應、施行學習歷程檔案,又是如何改變教育不平等的狀況。在一開場,主持人蘇國賢教授就指出,階層不平等問題的研究者,很常會發現問題是肇因於教育不平等,教育在很大一部分決定了未來的生活品質和樣態,也提出現行教育研究分析的一些困境。

林國明教授接著破題,指出學校體制和組織樣態,與升學機會不平等的關係,常被忽略。由於講題是有關108課綱下的新制度,講者首先介紹學習歷程檔案。過往的制度,個人申請入學所使用的備審資料,除成績單之外,其他的項目像多元表現的活動記錄,小論文等,都不是學校課程學習的成果,學校通常不會承擔主要的責任,也因此學生的家庭背景、個人生命經驗就顯得重要,這也導致多元入學被批評為「多錢」入學,但講者指出,家庭背景和過往備審資料的好壞,是否真的有正向關係,仍待討論。

而108課綱下的學習歷程檔案,新增了課程學習成果、自主學習計畫這些過往沒有的項目。這些新增項目的成果都是學校課程所產出的。「課程學習成果」是學生上課所產出的書面報告與實作作品,每年最多上傳六件到中央系統,三年最多累積十八件,申請時挑選三件給各校系。

講者指出,在全國的資料蒐集中,會發現課程學習成果和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各校的課程設計有很大的差異,引導學生產出作品的方法也相當多元。學習歷程檔案的核心項目「課程學習成果」被期待能夠呈現紙筆測驗看不出來的核心素養能力。然而,這也引發新的疑慮。以前備審資料重視「課外活動」,但學習歷程檔案轉而重視「校內學習活動」,學校組織本身的安排、課程和輔導,影響學生作出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學校差異,可能導致另類之不平等。那學習歷程檔案是加劇還是減緩了過往升學機會的不平等,是不是具有資源優勢的學校比較能夠幫助學生產出較好的課程學習成果?就是林國明教授所關心的課題。林國明教授先用課程學習成果的學習單舉例,指出教師用心設計下,學生就可以被妥適引導出好的學習成果。在108課綱下,透過作業或作品、挖掘學生的特性和素養能力,這些是只有明星高中才做得出來的嗎?

講者接著簡介其理論關懷,在108課綱設計下,課程結構(強調跨領域、培養一般素養能力、沉浸式和脈絡化的學習)、教育實作、學習主體和教育權力(將國家主導課程發展的權力分散到各校,賦予各校更大的課程自主權)都有所變革,這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制度邏輯,和過往強調被動接受、學習傳統學科知識為主的制度邏輯產生競爭、矛盾或融合。在制度論中,制度邏輯之概念是指一種價值、信念或假定,會引導行動者之行為、型塑其看世界之方式。

也因此,新舊制度邏輯若放在一起比較,就有顯著的差異,學科知識邏輯可能是比較單向傳輸、被動授予知識,素養邏輯比較強調學習者之主動發展,雙向關係且使用綜合性評估。那在理論上的提問就是,組織及個人如何回應多重制度邏輯的影響?這也是使用制度論研究教育組織之切點。

以「作伙學」審議會議的累積資料觀之,大多數教師都同意學習歷程檔案對教學現場帶來改變,只是影響深遠之差別;然而,初步的資料分析也發現,校訂必修課程能否呈現學校特色、多元選修的課程數目和領域範圍是否足夠,是否會結合外校資源、教師是否有改變教學方式,這些顯現108課綱的實施狀況的變數,都和學校類型(公立明星高中、前段社區高中、中後段社區高中和私立高中)以及學校所在區域(都會、城鎮或偏鄉),都沒有顯著關聯,反而和學校的行政領導之積極程度有關,同時也和活躍的教師社群有關聯,這個發現,也引導了林國明教授接下來的分析。

與此同時,面對多元呈現(形式有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記錄、專題探究、綜整學習心得、小論文等)、且看重過程及一般性素養能力培育之課程學習成果,讓家長和學生產生焦慮感,其擔心內容不夠豐富、不是教授想看的,這就和制度邏輯之矛盾有關。由於現行升學制度一階要看學測成績、二階可能還有口試、筆試,到底要花多少心力去做學習歷程檔案?但家長學生又感覺不能不做,但做了有多大成效也不知道,也擔心課程學習成果和未來要申請的學系沒有「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講者認為,這顯示了兩種制度邏輯之張力和競合。

接下來講者分析學校如何因應課程學習成果,按照學校在升學場域的位置(私立高中、公立明星高中、前中段社區高中和後段社區高中),來看不同類型的學校是否有整體的回應策略,以及回應模式的差異。講者指出,場域位置之外,教師社群,教育理念和行政領導等因素,也影響學校的回應策略。

他指出,明星高中的回應方式有所不同,有的非常消極,思維和實作上還是以幫助學生準備考試的「學科知識邏輯」為主。有的明星高中,由於教師社群非常活躍自主,對自己學生的能力有自信,再加上溝通協調的行政領導和菁英培育的思維,而採取「全面融合」之策略,個別的老師都積極地將新課綱的理念融入教學設計,去協助學生產生課程學習成果。

有些前中段社區高中,雖然教師社群可能一樣活躍,但集體性較強,強調多元的培育方式,在一樣擅於溝通協調的行政領導下,可能採取「分科融合」之方式,由各科老師共同設計一份作 業,作業的型式,比學習單豐富,比小論文簡單,可以產生「有品質」的作 品。作業是內含在課程設計和評量中,每個學生都要做。學生如果對這科這個 單元有興趣,就花比較多心力做出可以上傳的作品。某些私立學校可能也會採區「分科融合」的作法。

有些學校,包含私立學校、各級的社區高中,則採用「分隔化」的因應方式,他們擁有較強勢獨行的行政領導,對於教育理念傾向務實化,教師社群通常較弱勢。「分隔化」的作法事把「學科知識邏輯」和「素養邏 輯」分隔於不同類型的課程。考科或部訂課程,除了探究與實作之外,是「不 強求」,而讓學生把產出課程學習成果的心力放在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

林教授強調,從對教育現場因應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學校的場域位置不是決定課程學習成果產出的唯一因素,教師社群、行政領導和教育理念等,都會影響學校是否落實108課綱精神、以及是否能積極回應學習歷程檔案。這個結果再加上先前針對全國資料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中關鍵可能是強大活躍的教師社群、以及相輔相成的學校行政領導。而相較於少數的明星高中可以採用全面融合,講者認為分科融合可能是一個普遍而言較好的模式。不管是「全面融合」或「分科融合」,都需要強大的教師社群。若要落實108課綱精神、以及產生出可以培養素養能力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減緩教育不平等,教師社群的建立至關重要,而其是可以透過教育部的政策引導產生的。 持更多教師增能和交流的機會,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林國明教授進一步指出,學校的整體策略如何影響教學實作還需要後續的資料蒐集和分析,以及受限於108課綱世代尚未升學,大學端如何審查學習歷程檔案,還不知道,因此無法下定論說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是否會加劇或減緩教育不平等。 但從初步的資料分析,可以看到兩點與不平等相關的意涵。一,整體來說,具有資源優勢的學校,如明星高中和都會區的高中,在回應108課綱和協助學生準備學習歷程檔案,並沒有比其他類型的學校更積極。二、越能融入課程設計而產出的學習成果,家長介入的空間和補習班代做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QA環節中,林教授分別針對如何透過政策創造輔導出活躍教師社群、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因應學習被中斷的特殊境遇學生、學校資源的優勢等進行簡易之答覆。副教務長也親臨本次演講會場,並提出有關何為「公平性」之反思,透過講者與提問者之答覆,學習歷程檔案之制度、優勢與困惑,也一一被釐清。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