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 障礙政治:關於障礙者的歷史、文化與壓迫的社會學導論

主講者:張恒豪(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題目:[新書介紹] 障礙政治:關於障礙者的歷史、文化與壓迫的社會學導論
主持人: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時間:2022年03月31日(四)12:30-14:00
速記:助教 黃怡菁


你認為障礙是什麼呢?是少數一群人的特殊經驗?是一種個人問題嗎?本週的週四社會學演講,邀請到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張恆豪教授,來分享他與其他兩位譯者翻譯的新書「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也讓聽眾與讀者們重新理解障礙、認識障礙。老師將本次演講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障礙研究的簡介、書本的介紹以及他對臺灣障礙研究的觀察。

首先,老師解釋所謂的障礙研究,呈現了障礙的主體性與特殊性,並且將障礙視為人生經驗連續的一部分。藉由檢視環境和社會的阻礙,促進更多的參與。如同開頭所述,過去人們對於障礙的認知往往局限於一種身體性、先天的殘缺,彷彿它只是特定一群人的生命經驗,是一種個人化的問題。然而,老師以老年人為例,其實障礙是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可能經歷的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都會老化,老化就會有障礙的出現。

同時,障礙研究也提倡人們應更仔細地檢視環境和社會如何促成障礙,而不是將障礙視為一個個人問題,例如在無障礙的環境,個人的障礙程度就會減低很多。其實將障礙視為研究主題已有多年的歷史,但「研究障礙」與「障礙研究」的差別在於,障礙研究不只是將障礙視為一個變項來看待,而是呈現障礙的主體性與特殊性,呈現被社會壓迫群體的生命經驗與重要性。

接著,老師進入到這次演講的核心——《障礙政治》一書,並以「一本運動性格極強、具有號召力的導讀書」稱之。老師笑著說,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第一版時,感覺很像是共產黨宣言那般,有著強烈的政治立場,而且是一本很「硬」的書。這樣的特色與本書的兩位作者有關——Mike Oliver以及Colin Barnes,兩位都具有障礙經驗,而且從這些經驗裡發展出自身對於障礙研究的觀點,他們認為障礙研究應該要是具有解放意義的研究,而不是單純呈現障礙者遇到的困難。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障礙研究的概念與起源、第二部分呈現障礙的再現與論述,第三部分則是障礙的議題與行動。第一部分用許多人類學的研究去談論障礙的多樣性,例如在聾人社群與二指人社群,並不將那些特質視為障礙。接著作者談論到了障礙資本主義,說明在工業化之前,障礙者的生存並不會被排除。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開始對於勞工的身體有著僵固的想像,四肢健全、方便勞動,而不符合這些身體標準的人們,則被送入了療養院、特教機構。

進入到第二部分,作者則討論了現代國家如何再現障礙、建構出障礙的論述,並且製造出了正常與不正常的分野。現代國家的出現,讓「正常」的範圍不停地限縮,製造出了更多不正常的人。

第三部分則是談論到了障礙者組織的倡議以及影響,包含國際上推行的障礙者自立生活、個人帳戶制等等,也檢視了現代福利國家「第三條路」的運動路線。作者在書末,提倡了他們自己對於障礙研究的願景,他們認為障礙研究需要障礙者的參與,讓障礙者進入到研究內,呈現他們的主體經驗。

演講的最後,老師簡述了臺灣障礙研究的發展現況,並且提出臺灣障礙研究目前遇到的困難。首先,臺灣的障礙研究多是移植西方的理論,並沒有出現更在地化的討論。儘管老師並不認為一定要發展出在地理論,但是將西方脈絡移植到臺灣時,卻有可能出現問題。例如西方有長期的機構化歷史,因此推行「去機構化」時,大眾比較能夠理解這個運動的論述,但是臺灣並沒有去機構化的歷史,民眾較難理解為什麼要推行去機構化,甚至有可能出現反彈與衝突。

第二則是障礙者與其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多數障礙者與家長同住,但是家長和障礙者子女卻會存在權利衝突,包含家長對於子女的過度管控,或是有可能家長並沒有能力能夠照顧子女等。專業人員與障礙者之間的關係也受到挑戰,專業人員是照顧障礙者還是控制障礙者?誰有權力與能力去認定障礙者的需求?障礙者的最佳利益又要如何受到保障?

最後則是談論了跨界結盟。老師提到臺灣障礙議題與其他領域的交流並不多,障礙研究對障礙的觀察很少有機會能夠傳遞到其他的領域,例如建築業、設計領域、特教領域等等。在社會運動之上,臺灣障礙者權利運動也比較少和其他議題進行互動,交織性的議題更有待討論。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