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生活方式無路:兩岸緊張局勢中香港移工在台灣的複雜經歷

主講者:何榮宗(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馮嘉和(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香港的生活方式無路:兩岸緊張局勢中香港移工在台灣的複雜經歷
主持人: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時間:2023年05月04日(四)12:30-14:00
紀錄人:黃怡菁(臺灣大學社研所碩士班)


2021年前後,香港人來到臺灣的移民經驗有著顯著差異。2021年中之前,香港人按照法令條文可按照「投資移民」的方式,投資六百萬設立公司並在台居留,而期滿一年且一年內出境不超過30天後,即可申請定居;2021年中之後,許多香港人發現臺灣政府審查變得嚴苛,移民之門大幅縮緊。何榮宗與馮嘉和教授本次來分享2021年前後,香港人在臺複雜的移民經驗以及他們因為移民法規的縮緊而改變對未來的看法。其中他們發現,香港人因為臺灣政府緊縮定居許可,而產生對於臺灣與香港在法治及人治上的文化差異感受。

香港人來台的背景與近年香港多起抗爭有關。從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2020年國安法的抗爭,香港政治環境動盪不安。依據The Stand News於2020年的調查,2580位受訪者約有76%在國安法上路之後有想要移民的渴望。當中32%的人想要移民來台,23%的人想去英國。根據臺灣政府的數據,2019年香港居民在台居留許可人數為5,858,到2020年數字幾乎翻倍來到了10,813人。這些數字都呈現了香港人渴望來到臺灣的圖像。

何榮宗教授提到移民可以分成自願遷徙(Voluntary migrants)與被迫遷徙(Forced migrant)兩類。前者是指移民由個人的自由意志和主動性做出選擇,常見的像是為了更好的經濟生活、收入而移民的經濟型移民(economic migrants),或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退休後追求優渥的生活等的生活方式型移民(lifestyle migrants)。而後者則是移民非自願性地與他們的家庭、財產、社區及支持網絡連根拔起並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常見的類型像是戰爭難民(armed refugee)、氣候難民(environment migrants)或是因為國家大型建設計畫導致的移民。而香港人來台可以用什麼樣的移民概念去解釋呢?

在這兩種移民分類之外,不情願的移民(Reluctant migrants)更適合解釋香港人來台的情況。不情願的移民意指一種不強迫人們遷移的移民形式。如果他們目前所在的位置沒有不利情況,他們更願意留在當地。不情願的移民有著一股強烈的留在當地生活的恐懼,他們擔心自己與家人未來長期的幸福與安定,因此在這股恐懼驅使下遷徙。因此,他們不像是自願移民是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也不是被迫遷徙者已經失去了家。以香港人為例,他們移民是出於對失去原本生活的恐懼,在臺灣民主制度與和港相似的文化背景下來台。他們既不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報酬,也不是因為失去家而被迫遷移。

兩位教授今日分享的研究,結合了15位質性訪談與147份網路問卷調查的結果,這些受訪對象是以「投資移民」來到臺灣。在質性訪談當中,研究者詢問了受訪者選擇來台的原因、來台生活的經驗以及對於臺灣政府對香港人定居緊縮的看法。網路問卷在臉書社團發放,調查受訪者目前定居申請的結果、對於臺灣政府提高定居門檻的看法、獲得定居的信心程度等。接下來將以三個面向呈現研究結果:臺灣與香港生活的比較、法治與人治的差別、去留臺灣選擇。

首先,香港人來到臺灣感受到最大的差異是「人情味」。所謂的人情味是什麼?受訪者提到:「在台灣,跟其他人講故事很重要。你要讓人感覺你的意圖是好的,你很真誠。就算你捲入了一起車禍,如果動機是為了協助孕婦,你都有可能赦免於法律責任,這件事情在香港不可能發生⋯⋯」受訪者以聽聞的故事來表示臺灣重視人情味,對比於香港的實事求是、追求效率。在日常生活裡,臺灣比較便宜物價、文化與時區的相近性、慢活的生活態度、與家人更多的相處時間都是臺灣生活的優點,然而受訪者也提到缺點是台灣在商業行為上比較沒有效率,最常被提及的經驗是臺灣銀行處理事情缺乏效率。

整體而言,在臺灣的生活經驗有好有壞,但是受訪者認為這些都可以慢慢被接受。如人情味雖然讓人感受到被照顧、真誠,但也讓他們感受到「情大於理大於法」的感覺。情理法若只在日常生活裡可以調適,但若牽涉到政治、移民問題,就變成了一個衝突。

這也帶到了第二點「法治與人治」的討論。2021年臺灣政府在國安問題的考量之下,批准定居的人數相較於2021年前半大幅下降。面對臺灣政府提高香港人來台門檻,受訪者提到「香港人對於滲透臺灣一點興趣都沒有!」在網路調查裡,87.8%的問卷填答者認為移民收緊是不合理的舉動,也沒有太多信心可以拿到簽證。在這之中,58%的人認為移民緊縮代表著臺灣政府對於香港人整體的不信任;55%認為移民緊縮是因為臺灣政府擔心香港人快速結束他們的公司,但港人認為關掉公司本來就是他們的權利。緊縮的舉動是禁止香港人離開台灣或是關掉公司的權利;51%感受到臺灣政府似乎只想要港人來台投資,但不想給予相應的公民身份。

在移民緊縮的情況下,香港人感受到臺灣與香港在法治與人治的差別。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法律條文白紙黑字寫得清楚明白,但是臺灣政府與官員卻有解釋這些條款的權利。他們認為緊縮代表著是臺灣對於法治的不尊重,甚至有受訪者感覺臺灣與中國政府一樣不守信用。2021年後半臺灣政府緊縮香港人來台的舉動,在香港人眼裡就是一種「搬龍門」,藉由門檻的調整、申請規定的多樣解釋,來阻擋香港人來台。

最後,研究也提到了香港人去留台灣的考量。約有80%的受訪者認為有離開台灣的傾向,60%有高機率離開、20%是一半一半。而70%的受訪者認為很有可能會搬去英國,13%認為會回去香港。一位受訪者提到:「雖然無法保證拿到永久居留證明,但是台灣政府不會趕我們走。只是,在台灣經營投資的生意越來越困難,若以投資移民的身份留下來等於會持續進行賠錢生意,同時這個身份又無法找工作賺錢⋯⋯」

總結研究成果,這份研究揭示著香港人來台感受到的文化差異與衝擊。香港人對於臺灣政府在移民政策上180度的大轉變感到詫異,並認為臺灣政府就是不想要那麼多香港人來台。在臺灣雖然有學者提倡臺灣政府應該要將移民資格寫得更清楚,避免申請者出現這麼多的不理解。但是在來到臺灣的香港人眼裡,這些資格早就已經寫得清楚明白。

兩位老師提到這件事情對臺灣政府的啟示。這件事情約在2021年後半到2022年發生,事實上已經是個「過去式」。但是這個情況暴露了臺灣政府對於移民還沒有足夠全面的討論與相應的措施。同時,這個情況也帶出了一個困惑:「為什麼兩個地區都追求自由政權,也都害怕同一個威權政權,但是兩者卻出現如此大的差異?」香港強調白紙黑字的法治,臺灣卻出現充滿人情味的人治?在研究者的眼裡,臺灣政府緊縮移民政策,傷害最大的是這一個個來台的港人。

演講後的提問環節,有聽眾提問「香港人在台與香港人在英國的生活經驗差異」、「投資移民與專業移民的差別」。同時,也有聽眾分享到這的情況對於臺灣政府並非毫無影響,事實上這也損害到了臺灣的國際形象。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