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佃、內戰、減租──重建戰後雲林地區以「三七五」為名的農民抗爭(1945~1950s)

【台大社會系演講系列】

2021/12/02

題目:業佃、內戰、減租──重建戰後雲林地區以「三七五」為名的農民抗爭(1945~1950s)

主持人:林國明(台灣大學社會系 教授暨系主任)

主講者:林傳凱(中山社會系助理教授)

主講者: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系 助理教授)

題目:業佃、內戰、減租──重建戰後雲林地區以「三七五」為名的農民抗爭(1945~1950s)

主持人:林國明(台灣大學社會系 教授暨系主任)

時間:2021年12月2日(四)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社會學系319室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EmQjiG7g4mhDi9SA9

*本演講提供線上直播,遠距參與者請於當天至台大社會系臉書專頁取得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ntusociology)
*因應本校防疫措施,與會者請攜帶口罩,且須填具本報名表始得參加。本報名表中所蒐集個人資料僅為辦理本場演講上防疫目的使用。
*倘若14天內有類流感症狀:發燒(≧37.5℃)、咳嗽、喉嚨痛、呼吸道窘迫、流鼻水、肌肉或關節酸痛、頭痛等,請勿參加。

演講介紹

本文從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出發--
1949年揭開「白色恐怖」序幕後,於1949至1955年間,以「農民」或「農民運動者」為主的政治案件,從新北汐止到屏東潮州,竟有超過70%的案件是以「三七五」作為罪名,指控農運者藉此擴張地下組織。第一個直觀的疑惑是--「三七五」不是教科書上長久宣稱的國府「德政」嗎?為何會成為「叛亂」?又,倘若真有抗爭者利用「三七五」抗爭,這項政策,如何在歷史機緣下成為業/佃、國/共鬥爭會流的焦點?進而,我想追問「抗爭軌跡」的謎題--倘若日本殖民期間(尤其是1920至1930年代),台灣農民的抗爭主要環繞著蔗農與糖業資本的對抗;1945年改朝換代後,為何鬥爭的焦點,會迅速的移轉到本省佃農與本省地主間的「三七五」紛爭?

這次報告中,我以歷史社會學的敘事解釋(narrative explanation)為法,分析二戰結束後迅速於雲林地區浮現的第一波農民運動(1945-1950s),分析這一波抗爭的興衰起落、因素與各種機遇。

最後,我想藉由本次報告,重探社會學既有文獻中的三個現象:
(一)對1945至1949年間的忽視;
(二)對戰後各種「抗爭軌跡」的刻版印象;
(三)重估戰後初期的業佃關係。
結尾處,我也會進行簡要的報告,說明我在完成博士論文後,如何將研究成果帶回白色恐怖發生的原鄉,轉化為當代的記憶行動。

講者介紹

林傳凱

先後受人類學、空間研究、社會學訓練。2008年開始,漸漸走入戰後初期消失在白霧中的地下抗爭史,並在博論中試著為戰後這波橫跨學、工、農、原運的跨場域鬥爭立傳。2018年9月畢業後,開始嘗試將這十年來整理的口述、檔案,帶回事件發生的故里,並嘗試與創作者、教育工作者、各種地方民眾進行串聯與轉譯。現服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專長是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與人類學,目前則持續對1960年代的台灣抗爭史進行書寫。

分享此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