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成立「陳紹馨社會學講座」
陳紹馨(1906-1966)為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先行者,也是台大社會系的創辦人之一。為了紀念這位極具開創性的社會學家,開疆闢土的實驗精神,以及對於社會學研究的深遠影響,台大社會學系於2023年11月成立了「陳紹馨社會學講座」,定期邀請國內外社會學者前來本系講學,與台灣各界交流。
(一)陳紹馨生平簡介
陳紹馨於1906年生於汐止。1919年他進入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並師從林茂生先生。1926年,年僅20歲的陳紹馨加入強調發展台灣文化的文化協會,並在文協的夏季學校擔任講師,主講社會學。他於1929年前往日本仙台的東北帝大法文學部就讀,展開他的學術生涯。當時他主要的論述發表以歐洲社會學思想為主。他於1932年東北帝大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座副手,並於1935年升任講座助手,並多次發表論文,側重知識社會學與市民社會理論。
1936年返回台灣後,他先協助家中經營農場,也與台灣文學社群密切往來,並參加台灣文藝聯盟。他於1941年進入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工作,並參與《民俗台灣》的建立,力圖累積與殖民統治不同的台灣社會文化知識,並集結台灣知識份子,一同為建立在地文化而努力。
戰後台北帝大接收為台灣大學,陳紹馨先後擔任史學系教授,主持民族學研究室與社會學研究室,於1949年參與創立台大考古人類學系,並於1960年參與創立台大社會學系。陳紹馨開拓性的知識生產,涵括歷史學、人類學、人口學,與社會學。他與不同領域的知識份子建立研究團隊,同時進行質性的田野調查以及量性的人口與家庭調查。他也赴美進行研究考察,並與美國學者開展合作,探究台灣社會變遷,包括日本統治五十年對台灣人口的影響,以及台灣城鄉的生育現況等等。他的英文論著也獲得美國學界的高度讚譽。他以「台灣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為博士題目,於1957年於關西學院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除了豐沛的學術研究成果之外,他也透過籌辦學術期刊(包括主持《台灣文化》以及創辦《台灣研究》)、深化當代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建立大學社會科學的課程等等行動,戮力建立以現代學術為基礎的台灣研究。
陳紹馨在1960-1966年在台大社會系任教期間,開展了都市社會學、社區調查、社會階層等課程與研究,並深化他致力已有的人口研究。1964年台大社會系師生以校園周邊的古亭區進行社區調查,陳紹馨主導最複雜的抽樣調查部分。在此時期,他也以社會學的取向,撰寫省通志稿人口篇,完整估計臺灣從荷蘭時代到日治時代的人口變化。他的方志書寫揚棄傳統以菁英為主角的政治事蹟,主張運用多種素材來建立紀錄一般人民的生活。
陳紹馨於1965年發表了最廣為人知的論文“Taiwan as a 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中譯版標題為「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台灣」),提出台灣研究的獨特貢獻。他認為台灣歷經荷蘭、日本、中國等多種文化的影響,亦有多種語言的文獻資料,而在現代化的初期,就因為殖民的日本累積了詳細完整的資料,使得台灣研究可以橫跨前現代到當代等不同類型的社會。陳紹馨在文中引用了黑格爾在其著作所提出的諺語「密諾瓦的貓頭鷹黃昏才飛」,說明西方社會理論家認為,往往要在每個歷史社會階段發展一陣子之後,知識份子才會意識到需要進行該階段的社會研究。而陳紹馨以台灣社會在現代化歷程以及資料累積的特性,來說明台灣研究有潛力超越西方社會理論之處。政大社會系教授鄭力軒在為陳紹馨書寫傳記時,即以《不待黃昏的貓頭鷹》為書名來凸顯陳紹馨的洞見。
陳紹馨歷經多樣的歷史社會變遷,赴日求學、在台深耕、與美交流,以橫跨哲學、民俗學、台灣史、人類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學門,開展出前瞻性的知識探索。他的學術語言橫跨日文、德文、中文、英文,研究方法涵括理論研究、田野工作、抽樣調查、人口分析與歷史檔案。他對於社會學的完整涵蓋,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在他過世後十多年於1979年出版的《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一書,是目前台灣社會學界引用最多的單一作品,顯見他對於台灣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力。
陳紹馨歷經日治殖民時期與戰後威權體制,卻能持續開拓以台灣為主體的研究,在1990年代以來深受台灣社會學界的器重。而他的學思歷程向多樣的世界取經,也因此屢屢開展新局。他不只是留下了豐富的知識資產,在地且國際,畢生更積極串連知識份子,為深化理解台灣社會而建立諸多新制。陳紹馨為台灣社會科學發展,留下厚實的遺產,而作為知識工作者的行誼,在此劇變的時代,更深具啟發性。
參考資料:
陳東升,2020,「專業組織的持續組裝與知識創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60年的變遷」。《台灣社會學》39: 167-192。
陳紹馨,1966,”Taiwan as a 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1-14。
鄭力軒,2022,《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台灣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二)陳紹馨社會學講座
台大社會系於2006年舉辦了「從『實驗室的臺灣』到臺灣研究的深化:紀念陳紹馨教授百年冥誕研討會」,緬懷這位台灣研究主體性的開創者,同時思索台灣研究的新局。為了紀念這位台灣研究的先驅,我們於2023年以陳紹馨之名,建立社會學講座。除了感念他的知識企圖與思想資源,也期許本系持續思索如何開墾台灣社會學的新境地。
「陳紹馨社會學講座」得以建立,受惠於台大社會系系友黃再添先生,以及其夫人楊淑卿女士(台大動物系畢業)。他們為了擴展本系國際交流,於2021年慷慨捐款給本系,促成了我們建立講座的規劃,在此深表感謝。講座建立過程中,我們獲得陳紹馨教授的家人—陳清清女士、陳學潛先生、陳光華女士、陳依聯女士、陳皆福先生,以及陳詩雅女士等人的鼓勵與捐款支持,令人感動。也特別感謝鄭力軒教授的居中聯繫與協助。講座海報由台大社會系系友劉彥岑所設計;其中飛翔的貓頭鷹標誌,為參考《民俗台灣》、《台灣文化》的版畫風格而繪製。
(三)第一屆陳紹馨社會學講座
第一屆陳紹馨社會學講座於2023年12月18日在台大社科院108室舉行。Peggy
Levitt教授以新出版的著作Transnational Social Protection: Social Welfar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為講座主題,提出混種跨國社會保護的新穎分析架構,在遷
移與全球化的脈絡,重新檢視空間/地點、政策,以及社會保護體制的相互運作
。本系藍佩嘉教授,以及新加坡大學地理系Elaine Lynn-Ee Ho教授擔任回應人
,與Levitt合著此書的孫志硯教授亦在QA部分與大家進行深度交流。當天現場
與線上吸引了百餘人參與,討論熱烈。陳紹馨教授的孫女陳美沙小姐代表家族
到場聆聽演講,表達支持,盛情令人感動。
講者:Peggy Levitt (美國衛斯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講題:Hybrid Transnational Social Protection: Social Welfare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時間:2023年12月18日(一)10:00-12:00
地點:台大社會科學院一樓108室 & Webex
主持人:呂青湖(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回應人:藍佩嘉(台大社會學系特聘教授)、Elaine Lynn-Ee Ho(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教授)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亞洲比較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臺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
第二屆陳紹馨社會學講座
第二屆陳紹馨社會學講座於2024年2月26日在台大社會系館319室舉行。落合惠美子教授以她2023年的新書《親密圏と公共圏の社会学:ケアの20世紀体制を超えて》為本次講座基礎,分享她多年來進行跨國研究的成果:如何參照亞洲各國的經驗,重新檢視近年家庭型態、照護勞動的發展,並建立能回應當代照護體制需求的社會學。本系教授藍佩嘉擔任本次講座主持人,而現場聽眾也包含落合惠美子教授密集課程「亞洲的家庭與性別」的學生,氣氛熱絡。
第二屆陳紹馨講座登上台大校刊:臺大社會系陳紹馨紀念講座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來臺開講
講者:落合惠美子 Ochiai Emiko(京都產業大學教授)
講題: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imate and Public Spheres in Asian Modernities: Integrating Life and Care into Society and Social Sciences
時間:2024年2月26日(一)12:30-14:00
地點:台大社會系319研討室&YouTube直播
主持人: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
主辦單位:台大社會學系
協辦單位:台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